“学讲方式”下奏响主体与主导的合奏曲
2015-10-26张宏颖
张宏颖
摘 要:三尺讲台隔开的不仅是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时更是心与心的距离。老师如何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从而实现课堂的师生共存,这是一门大学问。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能实现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直以来的追求。而课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学讲方式;学生主体性;老师主导作用
学讲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的主体性有两个含义:一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教师不要强迫学生做决定;二是在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是施教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有效的指导、引导和组织可使学生节时、省力、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个性发展。
一、学生主体性与老师主导作用的意义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使学生的身心朝着一定的社会或时代要求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面、学习方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正确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技能,并使身心得到发展,教师只有以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自学性、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影响或将认识的事物主动地转化在自己的头脑或认知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只有在他主动参与认识活动时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并非是消极地接受,而是随着教师的教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只是一种外力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才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
二、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共享在课堂中的体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只有被人所意识并且试图采取措施来满足时,才有可能转为动力。而学习和求知欲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当我们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我们会得到大大的惊喜!我们的“学讲方式”就是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维持学习的持久动力。
比如,我们学7A第八单元“正在进行时”这个语法时,我首先充分发挥我作为老师的主导作用:我提前布置给学生四个任务:(1)看书第97页并总结出正在进行时的基本结构;(2)看书第98页并总结出正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3)总结出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方式;(4)总结出正在进行时的标志性词语。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便于他们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我告诉大家,只要你要学,想学,你一定会比老师讲的还要好!到时看谁有做我们老师的机会。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果到上课时,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展示成果,学生异常积极,他们总结的东西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如,其中一位叫姜××的男生,他在总结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时,除了书上四种结构外他又总结出好多种类,如:(1)以-ee,-oe,-ye结尾的动词保留e加-ing;(2)以-ue结尾的动词应先去e再加-ing;(3)以非重读-el的结尾的动词,英国英语习惯于重复I,而美国英语则习惯于不重复l;(4),以-ic结尾的动词应先在字母c后加一字母k再加-ing。这让我非常惊奇,这个学生准备得真的很多,而且他讲起来非常自信,自然;更让我兴奋的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本或笔记簿记得满满的!而且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标注!在惊喜的同时忍不住表扬和夸赞他们,同时我又把他们总结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和归类,这样他们又进一步理解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点。本来枯燥、乏味的正在进行时,学生却把它变成了一场令人激动的比赛。这时我和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姜××的成功讲解是我们主动学习的成果,你们都可以和他一样,只有想学,主动学,你们都行!这就是充分发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一次成功!根据学习兴趣激发的理论: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讲方式”就是强调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比如,今天上午上了一节英语课,本来是很正常、很普通的一节语法课,而且学的是很繁琐的方位介词。但由于我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兼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结果我的课堂效果就有了明显的不同,是我这么多年来最满意的一节英语语法课。今天课的内容是7B Unit 4 Grammar(2)the Prepositions of place.本节课的内容不多但很琐碎,比如要学习十多个方位介词:above,at,behind,below,beside,between,in,in front of , inside , next to , on, outside, over , under, opposite...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模式,我一般都是采取归纳法,用一些例句、短语等来描述一幅图片,然后我自己总结,讲解每个方位介词的用法,最后结果是我讲得嗓子疼,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一做题便错误百出,最终老师烦,学生也烦。这是典型的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种做法。但是,我利用“学讲方式”兼顾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的方式上课,则效果立马提高。我的教法是,首先,我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看书第48页,总结出书上的所有方位介词,并记住每个介词的含义,然后完成第48页的练习题。在学生处理习题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写出六组介词,这六组介词是我们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above 2.under 3.in the tree 4.in
over below on the tree at
on
5.across 6. among
through between
我写完后学生刚好完成了书上的习题,我们很迅速地处理完书上习题后,我给了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讨论黑板上六组介词的用法。在他们讨论过程中,有的分歧很大,谁也说服不了谁,便把我请出来做裁判;结果合理的那方就会得意地说,“看,我就是这么想的,说了你还不信,这次老师也这么说,你信了吧?”而不合理的那方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说法。有的在专心聆听其他同学的讲解,时不时发问,直至他完全理解。几分钟后,大家几乎都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我开始让他们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次是自我推荐的方式,前提条件是:像老师一样不需要看书或笔记,熟练地讲解。第一位自愿走上讲台的是女生曹×,她很沉稳地走上讲台开始讲,“我先说下第一组的这三个词的区别,首先是在……之上,也是在……之上,也是在……之上……”还没等她说完下面的学生开始纷纷举手,这时曹×开始紧张了,语无伦次地说:“那,那我还是下去吧……”于是我接着说,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方法来讲解这三个介词的用法?“我,老师,我……”只见周××很自信地拿着一本书和一支笔走上讲台。“这三个词的用法我可以用这本书和这支笔做演示,大家就明白了,大家看当我的这支笔在我书的上方任何一个部位且不与书本表面接触时,我可以用above;当我的这支笔垂直于书的上方且不与书表面接触式,我就可以用over;当我把笔放在书上与书的表面接触时,我就用on,现在大家会用这三个词了吗?”下面的同学顿时异口同声地回答“会啦!”“Perfect”我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个词,周××的讲解既形象又易懂,非常精彩!紧接着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地用各自的语言总结讲解了其他五组介词。如:in the tree, on the tree一个学生说on the tree是在树上,指树上本身就有的, in the tree在树上,指附加在树上的: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苗××,高高地举手说,老师我觉得我有一个方法比他说得还好,一下就能区分这两个短语:on the tree是长在树上,in the tree是在树上;大家给予他响亮的掌声。当讲到第五组across, through 时,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路,一个纵向箭头,一个横向箭头并分别在箭头上标上1和2,然后他告诉同学1代表的箭头表示的方向可以用across横穿过(物体表面),2代表的箭头表示的方向可以用through穿过(物体内部)……在大家讲解完这六组介词后,我利用剩下的10分钟,进行一下当堂检测,让学生做了一些围绕介词用法而设计的单项选择题,五分钟安静独立地做题,两分钟讨论各自有疑问的题,三分钟评讲。结果是几乎全部学生都掌握了方位介词的用法。就这样我们很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这一繁琐的语法课。
事实证明,学讲课堂,我们要强调教学方式转变中“生进师退”“学进教退”的理念。既要通过对学生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与积极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要通过教师的自主驾驭,积极引导,更好地服务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理想的课堂和课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吕勤,吴荣华.课堂大问题[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