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015-10-26吴承永
吴承永
摘 要: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将从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国内趋势以及传统教学的弊端三个方面对教育改革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评价考核
纵观世界教育史,我们的教育可以分为铁器时代教育、蒸汽机时代教育和计算机时代教育。铁器时代即手工艺时代,在那个时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生产技术或者培养社会精英,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教学效率低,一般情况下只有社会的特权阶层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文化教育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时代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往昔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时代对大规模技术化人才的需要,蒸汽机时代教育应运而生。蒸汽机时代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传授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班级化的教育形式正是在那个时代开始普及,蒸汽机时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教师集中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虽然这种教育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主观能动性,但易于普及,为各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计算机的发明,信息技术革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人类信息传播的途径以及效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生的经济效益无可比拟,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促使人们反思变革蒸汽机时代教育。计算机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平等化、大众化,任何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他任意想获取的知识,人们相应的弱化教育过程中知识传授的功能,更看重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时代教育轻知识传授结果,重能力培养过程,知识传授只是教学载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正式从国家层面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齐全,“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2001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之一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传统教学依然沿用工业化教学的模式,对所有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授课模式,同样的评价标准。筛选适应其培养模式的相对优秀者。眼下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越来越难,越来越偏,越来越繁,这样的教学模式只适合培养高精尖端科研事业所需要的科研人才,而其他人只是这种教学模式所评价出的失败者。
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轮轮的评价考核下来,绝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被淘汰者,他们的长期苦读,只是少数优胜者的陪衬,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职。
而当今社会,不只需要知识功底扎实的科研人才,更需要能在各行各业稳扎稳打的技术人才,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的。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把握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纲要,为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教育兴国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
[2]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