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内外延读,注重教师的“导”

2015-10-26李华

新课程·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邹忌苏轼文言文

李华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文言文教学也加入了这股潮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却有不少人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有些人把课堂彻底放给学生,教师俨然成了摆设,还美其名曰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主张“引导自学”,所以笔者认为教师的“导”是课堂教学里无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内外延读方面,教师的“导”尤为重要。

一、“言”的延伸,注重积累运用

讲到文言文就不能脱离“文”和“言”。“言”的延伸就是指基于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句,可以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延伸,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过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文言字词句,从而真正得到提高。

当然,教师对整个初中文言文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要心中有谱。通过认真分析文本,明确每篇文言文中的重要的实词虚词。课前要求学生记录并查阅工具书疏通意思,积累字词是学生自学文言文的基础。

在这里主要关注几类字:

(一)通假字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以虫治虫》中“土人谓之‘傍不肯”,其中“傍”通“旁”,我们可以把课外的一篇《屠户吹狼》(选自《聊斋志异》)中“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延伸出来,熟悉通假这类文字现象。

(二)词类活用

包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做动词等等。例如,“鞭数十”中“鞭”作“用鞭子打”来解。如课外的《冉氏烹狗记》中有“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其中“烛”明显作动词用,解释为“用蜡烛照”之意,可以让学生仔细推敲,渐渐了解这类字词。

(三)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字词义项很多,我们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字词的含义。例如,“以”,在课文中有“用”“凭借”“因为”等义项。又如,课外文言文《李氏之鸠》中“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其中“遂”“而”“以”“乃”在课内都学过,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固定搭配和固定的句式,学生也应该不断积累

如,《郑人买履》中学过“不亦……乎?”的句式,再到后来学《论语》:“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对这种句式就了然于胸。

当学生在课内学到文言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师的课外材料的延伸拓展,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巩固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文”的延伸,注重探究感悟

除了“言”方面的延伸拓展,“文”上的拓展也必不可少,“文”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主旨和文化背景等,所以“文”上的拓展是我们把文言文读深读透的重要条件。文言文的理解讲究知人论世,那势必要对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思想根源等方面进行延伸阅读,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了。简单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拓展延读。

(一)从作者方面进行拓展延读

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的了解,无疑对我们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有莫大的帮助。特别是学生很不熟悉的地方,教师更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如何理解苏轼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中的“闲人”两字?这时不妨出示苏轼个人的生平经历: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再看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追溯到苏轼的思想根源,他集“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思想风格,所以这“闲人”既有对现实无所事事的自我调侃,也有微微的不满,甚至更有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不能一概而论,它包含丰富的内涵。如果做到这样的延读,相信学生不仅理解了本文的主旨,亦能理解苏轼的心境,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苏轼的灵魂。

(二)从文化背景方面进行延读

很多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都会依次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解释字词、翻译全文的顺序来展开教学。初看之下,似乎什么也没有落下,但是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如流水一般过一遍的情况下,学生真正了解的可能也不多。如,选自《世说新语》的课文《人琴俱亡》,对于王子猷悼念弟弟的方式,如果不熟悉当时的魏晋名士的风范,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对魏晋风度稍作解释,引导学生去理解王子猷的内心世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淡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除此以外,对于王子猷的行事风格材料教师也可作延读,加深学生对魏晋那个特殊时期特殊文化下的人物的情感的理解。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变得思维活跃、情趣盎然。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三)从中心主题方面进行延读

对一篇精读的文言文,中心主题的探究是深层性的。如果延读的材料与课内的文章在中心主题上有较大的联系,阅读起来的难易程度适中,那么无疑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学习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写的人物是邹忌,他从生活小事到国家大事,推己及人,由浅入深,运用自己的智慧让齐威王意识到自己受蒙蔽的现实,从而达到劝诫齐威王广开言路的目的。全文表现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善于进谏的才能。教师可以就进谏的智慧进行拓展延读,又如《邹忌说琴谏齐王》:

邹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邹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四)从写作方法方面进行延读

写作方法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常见的有:联想、想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正面侧面等等。但是对于每篇课文来讲,各有侧重。教师在把握文本的时候,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读。

比如,《小石潭记》,首先,作者写景方面动静结合与正面侧面描写是重点,特别是写水部分,被称为是“无一字写水却无处不在写水”。其次,就全文来看,柳宗元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是本文的重难点,由被贬的忧懑到初入小石潭见美景后的喜悦,再由“不可知其源”表达他对前途的迷惘,最后,由环境的“寂寥无人,悄怆幽邃”勾起无限的伤感。

总之,进行内外延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面,加强阅读的广度、宽度和深度,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这样的引导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恬恬.拓展、比较、迁移: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思考.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07).

[2]何建波.谈文言文的有效拓展:从无序走向有效.学周刊:学科教学,2013(08).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邹忌苏轼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邹忌劝齐王纳谏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邹忌比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