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丛智芳老师

2015-10-26高素智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写日记作文培训

高素智

丛智芳这个名字最早是从《内蒙古教育》杂志上知道的,与其进行心灵交流的媒介也是《内蒙古教育》杂志(以下简称《内教》)。后来,我和丛智芳老师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在全市语文“主题研究”培训会上,那次培训会上丛老师做总结讲话,说实在话,除了知道她是赤峰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的身份外,其余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第二次见面是在今年暑假敖汉旗教研室组织的全旗小语培训会上,丛老师受邀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座,是整个培训会的主角,所以,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让我记忆犹新。她齐耳的短发,浅浅的微笑,文雅的举止,无不折射出知识女性的端庄与大气;她干净的语言,柔美的音色,精辟的阐述,无不彰显着教育专家的魅力与风范。

丛老师是个内敛而颇有才气的人。讲座中,她没有为了取悦听众而刻意给自己“贴标签”,也没有用深奥的理论和华丽的辞藻点缀讲座内容。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她说:“我今天围绕阅读和写作共讲八个话题,阅读部分四个话题:1.教语文VS教课文——语文主体的迷思。2.教育质量监测——愈近愈迫的追问。3.语文教材建设——守正与创新之间。4.语文之外——教材教法最不重要。写作部分四个话题:话题一,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目标。话题二,正视作文现状,找准作文问题。话题三,学生感觉之门的长久封闭。话题四,术业专攻,提高教师基本功。”

丛老师讲座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追问思考中,阐述了她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独特见解。如丛老师以《内教》2015年第1期的《教什么,最重要》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她执教二年级上册语文《日记两则》这一课的具体做法,丛老师首先认真阅读教材,从课后“我从今天起也要写日记了”入手,从本册书最后一个《语文园地》的“我能写日记了”思考编者的心思,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才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用丛老师自己的话说:“这节课直观的结果是教学生写日记,但是又不尽然。在读日记的过程中,我试图领着学生先做一个读者,读小女孩写的日记,思考她为什么写日记,再转换角色,尝试做一个作者,体会日记跟人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写日记的兴趣”。我认为此课例很好地诠释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

另外,丛老师对《内教》2015年第4期的《我会变,你会变吗?》和《内教》2015年第3期的《文言文的启蒙》中的课例,从教学设计、师生互动、主题阅读、引导写作、示范写作等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语言真诚质朴、情感真挚自然、案例真实典型,使人不得不信服,她不仅能写、会写,而且能教、会教。这种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不是所有教育者都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能走进教师的内心。不客气地说,有些培训往往观赏性有余而实用性不强,有的专家口若悬河地阐述高深的教育理论;有的专家云里雾里地说这种教学模式、那种教学方法,听讲者除了惊艳于专家的口才和博学外,恐怕剩下的只有茫然和无奈。如果单从生动性、趣味性、幽默感等方面来说,丛老师的讲座算不上精彩,但她所讲的内容接地气、实用性强。丛老师始终都是在帮助教师如何消除对语文教学的困惑,并通过现身说法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从中,我进一步理解了“打铁还需自身功夫硬”的道理。以教师指导评价学生作文为例,一个教师只有做到:既能指导学生写作,自己又能写作;既能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能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作文教学方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倘若教师对写作教学方法不明,教师的写作水平也稀松平常,甚至干脆不会写作,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记得丛老师讲到“正视作文教学现状,找准作文问题”这个话题时,在互动环节,大凡发言的教师都是列举了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是没有一个人反思教师自己的问题,我想,这也许恰恰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症结所在吧!“教师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丛老师是一位修养和智慧兼备的人。一个人的修养和智慧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言谈举止中,教师的修养和智慧常常就在课堂上。教师培训,本来是惠泽教师自己的好事,可几乎每次培训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总有部分教师无视培训的重要而把课堂当作“话吧”(曾经就此问题我写过一篇《教师究竟怎么了?》的文章),这次培训也不例外。当培训进行一段时间后,会场上便出现了躁动和喧哗,一向认真的我,对部分教师如此“扰乱”会场的做法非常反感,甚至产生了想站起来制止的冲动。并在心里不断责问这些教师的素质哪里去了?如此的浪费时间对自己无益不说,对讲座者更是大不敬。面对此情此景,只听丛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有的教师可能触动很大,讨论很激烈”。她的话音一落,会场上立刻变得安静了许多。当我抬头凝视丛老师时,她依旧微笑着,认真地讲解着,并不时用眼神和老师们交流着,那眼神中似乎有疑问、有期盼,但更有真诚。这也许就是于丹所说的那种大女人情怀吧!女人胸怀要大,才能在世界上做事。在丛老师身上我找到了这句话的答案。

丛智芳老师是个荣誉等身的人。通过百度得知,她是赤峰市名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国家级骨干教师,教育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主题探究资源”项目首席专家,全国小语会理事,国家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之一,主编、参与编写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等教辅用书40余种。多篇教学论文分别发表在《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内蒙古教育》《内蒙古日报》等10余种报刊上,她还出版了散文集《山枣花野桑葚》。毋庸置疑,这些荣誉,源于丛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源于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与执着坚守。曾经,我也做过想要当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梦,梦想自己不仅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孩子们在语文天地里流连忘返;而且能徜徉于文字的天空,尽情地挥洒着自由与快乐。可是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毫无建树,偶尔涂鸦几篇文字,很多时候都是读者只有自己。余映潮老师的《做智慧的语文教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学问不能称之为教师,学问浅薄无法成为优秀教师,能有效地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学养的深度和广博。还有就是坚持力,坚持的力量会让丑小鸭有华丽的转身,但一定要有理想的高度”。这些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培训很快就结束了,我的收获是满满的。如何跳出课文教语文?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乃至人格素养?一名教学研究人员在课改这条路上应该做些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萦绕于我的脑海。借用丛智芳老师的话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我实现,不是‘为学生而教,每个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别人,当我自己发展了,当我自己的生命更新了,我才会感染他人。”读着这并不华美的文字,我的心似乎走了很远很远。

猜你喜欢

写日记作文培训
我会写日记
带着比赛的心情写日记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怎样写日记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