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10-26郭北涛
郭北涛
摘 要: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地方工程类高校应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级工程人才,介绍了在改革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进行的有益探索,给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即在树立多元化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调整发展特色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等。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区域经济;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2-0108-01
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旨在培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工程人才,要求工程人才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能够在“大工程”环境中从事某一特定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要满足特定的工程需求,还要满足经济、政治、社会的需求和人文、环境和艺术等的需求。因此,对现代工程人才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正逐步走向综合化和多元化。
一、地方工程类高校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级工程人才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服务,根据高等教育的任务和性质地方高校应及时调整并准确定位,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如果盲目攀高求全,不但达不到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会降低自身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竞争力,逐步丧失其原有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培养区域经济需要的人才应作为地方院校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主线,应科学合理的设计培养目标以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
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是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的,因此,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更应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的技能和技术型人才。地方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应首先面向地方,力争成为本地区不可或缺的工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只有找准自身及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定位,才能走出一条富于区域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二、改革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越来越强调对现代工程人才的基本素质、角色定位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改革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研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
(1)树立多维化工程人才的培养理念
现代工程人才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设计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其角色正从单一化向多维化转变。首先,他们应具备所从事行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包括全面综合的工程知识背景,其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强。其次,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研究能力、工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管理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能力。除此之外,现代工程人才还应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拥有全球性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等。
(2)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特点,调整发展特色学科结构
各区域都有其“地利”,包括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地方院校据此资源和区位在长期历史环境中逐步形成发展了其优势特色学科。一般来说,很多高校在过去特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需要下形成一些传统优势学科,是地方高校多年来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宝贵基础,因此,在原有基础上继承与强化原有的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进一步,还应结合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特色学科进行提升和改进,逐步扩大其外延和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增强传统优势学科的社会适应性和学校的办学活力。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趋势已经向着“系统工程”、“大工程”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本科工程教育中应突出工程思维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训练,力争在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验实践体系、创新能力环节和师资队伍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构思与设计。研究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工程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采用融入工程实践的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应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工程教育中重知识积累轻思维方法训练;重理论轻实践,逐步形成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教学体系。
(4)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锻炼工科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参与各种实践,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逐步采用创新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的能力。工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验、科学实验等)、实习、设计和论文、讨论、作业、操作和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研实践以及在企业内进行的企业教育等[3]。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创新观念的普及。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激发其能动性和创造性。
沈阳化工大学在培养现代工程人才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优化与提高;学校还与所在地方区域企业达成协议创建了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作为产学研一体的实训及创新平台等。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将联合进行科技研发,并锻炼出能力强大的教师队伍,培养大学生在一线的工作经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勇键,李丽娟,吴炎海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2):28-30.
[2]黄文光.地方高校科研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4):88-90.
[3]吴学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2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