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字顺 流畅自如
2015-10-26吴应海
吴应海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篇作文,只有文从字顺,流畅自如,表意才会清清楚楚,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
所谓文从字顺,简单地讲,就是指文章的用词要妥帖,语句要通顺。不难看出,它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语的使用,二是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写作中做到文从字顺,就必须要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精心锤炼词语,力求准确生动。
写作文时,不少同学常常为如何破题而抓耳挠腮,一旦确立了主旨,理清了思路,成竹于胸了,便觉得大功告成。其实,行文过程看似轻松,但如果在遣词造句过程中不注意锤炼词语,那就有可能词不达意,文不从字不顺,严重影响表达效果。
1.用词要准确。
许多成功的作品,在词语的运用上都恰如其分,非常妥帖,准确地把作者的意图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例子有许多。我们来看莫怀戚《散步》中的一个片段: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语段中的两个“蹲”字用得非常贴切。“蹲”是一种动作,指两腿尽量弯曲,有点像坐的样子,但臀部并不着地。由于文中的母亲身体很虚,儿子幼小,所以要背他们,就必须要尽力下蹲,以方便他们上背。不难看出,这里两个“蹲”字用得实在是太准确了。如果改成“趴”“弯腰”之类的动作,显然不准确。再来看“慢慢地”“稳稳地”这两个词,把“我”和妻子的那种小心翼翼,极其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几乎无法再用其它词来替换。
2.用词要生动。
文从字顺除了要求词语必须准确外,还应鲜活生动,充满韵味。原因很简单,只有用词生动,文意的表达才能更新鲜有味,自然流畅,引人入胜;读者阅读起来才会有如沐春风之感,整篇文章才能充满生气。我们来看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你看,这一片段中的“抚摸”“酝酿”“呼朋引伴”“应和”等词语,是多么地灵动传神呀。品读这样的句子,一片诗情画意,岂止是文从字顺,简直就是微风轻吹,细水流淌,琴音悠悠!
在写作过程中,要想做到用词生动,打动人心,其实并不难。一是可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当地使用相关动词,用这些动词带活整个语段。
二是精选一些名词、形容词,配合修辞手法写人状物,把事物写活,让文字流动起来。
三是可恰当运用一些叠词写人、绘景、抒情,增加文字的韵律美。我们来看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句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美景的同时,运用了“高高低低”“远远近近”“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叠词,既写活了景物,更让整段描写浑然一体,紧密相连。
二、认真撰写句段,确保上下顺畅。
要想让一篇文章达到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用好词语只是一个“基础性工程”,关键还得靠句段,只有句意通顺明了,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落段之间自然流畅,那才算达到了目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从以下几处方面入手:
1.句子要简洁。简洁的句子能让文意一目了然,冗长的句子则会让文章啰啰嗦嗦,读起来费力,理解起来费劲,影响表达效果。所以同学们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删繁就简。我们来看贾平凹《风雨》中的最后一段: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这段文字非常简练,几乎没有一个闲字,却不失生动,非常流畅。
2.句式要灵活。多变的句式,能增加文章的节奏感,让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互补之势,像欢快的乐曲一样自然流淌。反之,如果不注意句子的搭配,文章就会显得生硬、呆滞。以下是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一片段长短相间,节奏明快,非常自由活泼。一般情况下,长句节奏舒缓,短句灵活自然,感叹句长于抒情,真是问句加强语气,排比充满气势,反复形成节奏,对偶铿锵有力,大家在写作时可灵活搭配使用。
3.前后要呼应。就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或总分,或顺承,或因果,或假设,或条件,或递进,要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请看老舍《济南冬天中》的一个片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地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一段中的几句话,第一句总写,然后以“看”引领下文,按空间顺序依次写景,层层推进,特别的顺畅。endprint
4.过渡要自然。无论是句与句,还是段与段,如果前后内容出现大幅跳跃时,都要进行过渡,否则文章就会有断裂之感。
5.标点要准确。标点符号如果使用不恰当,整个句子就会非常零乱,甚至使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步入初中。第一次月考不知不觉就快来临了,在月考的前几天,我是熬夜背书、看书。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端上一碗鸡汤——对我说,累了吧,来,吃点东西。在这几天里,我发觉妈妈脸上的皱纹增多了许多,几乎老了十几岁。我心里充满了一份浓浓的感激。
大家读读看,多么别扭。很显然,只有把标点符号用正确了,文章才可能文从字顺。
三、及时回头检查,竭力消灭错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篇作文写出来后,同学们应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看,有错误就修改,有不足就弥补,特别是要注意消灭错别字,争取把失误降低到最低限度。
【作文升格】
原文:
老师,让我试试
一考生
又是一堂语文课。
自进入初中以来,语文的内容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每次的背诵任务都是一大堆,而且我们的语文老师上课有一个特殊的癖好……
“这个问题,谁上来把答案默写在黑板上?没人举手是吧,那好,就你吧。”说着,她把手中的粉笔递给了我。
当我绞尽脑汁胡乱画了几笔从黑板上下来之后,没过多久,又是这样一个问题抛向了我们。班里仍是一片死寂,没有人举手。看到这经常性的场面,我忽然心头一动,那时的场景如幻灯片般不住地在我脑海中闪动……
那时教我们六年级语文的李老师很善于用语文来活跃课堂气氛。他的第一堂课,就善于用三言两语把我们的胆怯和不屑打得“丢盔弃甲”,让我们在他提问题时将手举得高高的。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形成了这种习惯,以至于到后来,举手已经变为抢答了。
记得一天中午,李老师刚一进教室,就对我们说:“现在我布置一个任务,谁能完成,今天的作业就不用做了。怎么样,有兴趣啊?”
我心想,不要做作业,那敢情好。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手举了起来。可看到李老师那“阴险”的笑容,我就意识到不妙,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得他说:“那好,就请你把昨天预习的古诗给翻译一下,两分钟准备,计时开始!”
我被“坑”了,这是当时唯一的想法。
两分钟过去了,而我那磕磕巴巴的翻译过程如一个世纪般漫长。当我说完同学们为我鼓起了掌。那一刻,我感到很自豪,不是因为我的回答,而是我的勇敢。
想到这里,我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进入初中以来,我就几乎没有主动举过手?人越长越大,胆子越来越小吗?脑子再不转起来,会生锈的。
这时,我如梦初醒,面对语文老师,我缓缓举起了手。
老师,让我试试!
点评:
这篇作文记叙了一段学习经历,先由初中的语文课着笔,写老师提问,班上死气沉沉,无人敢举手回答;然后由此联想到了小学时的语文课,在语文老师的激励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着回答问题,“我”更是非常勇敢;最后回到眼前的课堂,“我”终于猛然醒悟,重新变得勇敢起来,主动举手,希望老师让“我”试试……整体上看,文章叙事还算清楚,有些地方描写也很生动。但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记叙描写较生硬,标点符号使用也存在不少错误,上下文缺乏过渡,显得不通。
二是作文的主题不够突出。
三是缺少能让人怦然心动的镜头。
升格建议:
一、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一些词语、标点符号进行修改,对一些生硬、脱节的语句进行修补、调整,使上下文流畅自然。
二、突出“勇敢可以战胜一切”这一主旨。
三、对文中的一些主要描写进行修改,使其更生动感人。
升格文:
老师,让我试试
一考生
又到了上语文课的时候了,我感到特别紧张,手心都出汗了。自升入初中以来,语文背诵任务一大堆。每次上课,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喜欢搞突然袭击,叫人上黑板默写。我生怕老师点我的名,头总是埋得低低的,眼睛眨也不敢眨一下。
可命运真捉弄人。老师说:“这个问题,谁上来把答案默写在黑板上。没人举手是吧?那好,就你吧。”说着,老师来到我身边,把粉笔递给了我。
我一下子懵了,极不情愿和拿起粉笔,来到了黑板前……
回到座位上,我不禁走了神,想起了六年级时的语文课,想起那时的李老师。李老师和蔼可亲,很善于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上他的课,同学们一点也不紧张和胆怯。在他的课堂上,我总是非常勇敢地举手抢答,常常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当然,也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记得一天下午,李老师刚一进教室,就对笑咪咪对我们说:“今天我可是带着奖品来上课的,谁能完成第一项任务,大大有赏。”
回答问题还能领大奖,一贯积极发言的我立即把手高高举起,嘴里还不停嚷嚷着:“我来,我来……”老师大手朝我一挥:“就你了。”看到李老师那“狡诈”的笑容,我意识到不妙,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听得老师说:“那好,就请你把昨天预习的古诗给同学们翻译一下,两分钟准备,计时开始!”
我被“坑”了,这课文还没有学呀,幸好我昨天认真预习了。可现在就翻译,还是觉得有点难。。
两分钟过去了,我开始磕磕巴巴进行翻译,身上湿了一大片。翻译完毕,我斗胆问老师奖品是什么,老师哈哈一笑:“奖品就是你今天翻译古诗的家庭作业免了。”同学们哈哈大笑,我自知上当,只好失望地坐了下来……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语文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虽说现在语文老师有点严肃,可他也不吃人呀,我为什么总是不敢举手呢?难道人越长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吗?我的脑子若再不跟着老师的提问转起来,恐怕马上会生锈的。
这世上,没什么好怕,何况是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我又知道答案。我猛地举起手,老师,让我试试!
勇敢可以战胜一切,从现在起,我要重新做一个勇敢的人。
点评:
修改后的作文,一改原文行文不够流畅、情节略显零乱等毛病,主题变得更加鲜明,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可谓文从字顺,生动活泼,读起来有滋有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