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试教育下“状元”的名与利

2015-10-26

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高考状元状元考试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而目前,诸多考生在金榜题名后,财源滚滚已成为常例,这句古语似乎正慢慢成为现实。

【事件】

2015年考上一本的学生,都可获得2万元奖励——经广东省恩平市教育局证实,该“奖池”由当地企业提供,这家企业赞助的首套“状元房”,已赠给当地理科第一名的考生。

另一方面,将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并不新鲜,但让这些“学霸”像演员一样鲜衣怒马地游街,实在是很穿越的场景。2015年7月25日,在山西晋城皇城相府景区,来自河南、河北、甘肃、吉林等7省市自治区的10名高考状元,被装扮成“康熙皇帝”的工作人员敕封为“第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且每人获赏“诏书”一册、人民币1万元。

【解读】

“状元热”背后的惰性思维

在封建社会,一旦金榜题名,用说书人的俗话来讲,就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用十年寒窗换来人上人的社会地位和从此无忧的生活,是最现实的考虑。而其中所包含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从此不用再努力,至少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刻苦,这种一朝得手,小富即安的心态,是农业社会长期发展所培养出来的,虽然“状元”们本身未必如此,但是很符合当时大多数中下层民众的心态。这种心态蔓延到现在,就是大家往往只看到了那些高分考生在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以后,有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的黄金工作机会,以及出国留学或者下海挣大钱的金光大道,而忽视了后边的这一切,并不是从高考高分以后就顺理成章地可以得到,而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拼搏才行。曾经有一个四川考生,先后3次以高分考入北大清华,但最终都因网瘾退学,就是典型的例证。

有个成语叫“一劳永逸”,是过去大多数人希望的境界。不少帝王将相都希望本姓本族的人永远不再受穷,就不断地积累财富传承子孙,还制定种种让后人可以不劳而获的政策,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下,安享财富者蜕化成生存能力低下的废物,而历经生活磨难生存竞争的族群却能升华为获得胜利的强者。在当今已经一日三变的全球化竞争中,恐怕连一劳一逸都未可得,更别提一劳永逸了。

很多案例证明,即使成为高考状元,进入名牌大学,都不意味着未来在行业领域也能够成为状元。细细挖掘过去的新闻,也能够很容易找到一些状元进入社会后郁郁不得志的例子。然而,状元作为高分考生的代表,至少说明了他们符合接受更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他们也许不是奇才,但至少是通过奋斗进入社会中坚阶层的代表。这应当是大部分教育机构所要达成的目标:向社会直接或者间接地输送未来的中坚力量。“快一步”“赶一步”不应该成为大多数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

多数高考状元不是智力出众的天才,他们的成功在于良好的学习方法和高考时稳定出色的发挥,这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学习和效仿的。小时候上普通学校,并不阻碍他们打好扎实的基础,而对那些上重点学校,早早接受超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始终“超前”,始终比同龄人确立更早的目标,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青年才俊”;但是如果老是为了一个过远的目标累得气喘吁吁,早早丧失了童年的乐趣,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延伸】

应试教育并非中国专利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寒窗苦读等待金榜题名、作业沉重和假期补课等等,似乎只是中国式应试教育“专利”,美式基础教育则多是快乐和轻松的,但事实并不如此。2014年,英国教育部政务次官伊丽莎白·特拉斯曾特意到上海“取经”学习“乘法表”,并邀请一批上海数学教师赴英国“支教”。美国和加拿大则开始认识到“快乐学习”和“基本功教育”并非有此无彼的对立关系。

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的理由就是认为应试教育会培养出“高分低能”和没有“创造性”的学生,但在美国,真正出色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业并不轻松,而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十分辛苦。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来,面对学生成绩下滑的局面,美国逐步兴起了“特许学校”,多数“特许学校”都采用延长在校时间,周六上课,假期补课3周的办法增加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

而在这一系列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举措背后,是美国主流社会强大的民意。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次国情咨文中都提及中国教育,在2011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还明显意有所指地提到:“(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数学和科学……”

【知识】

古今“状元”对比

古时候科举第一级考试是院试,考取后是秀才;省一级考试为乡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是会试,考取后是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秀才是带有功名的,见到县令不用下跪;举人有候补当官的资格。殿试分为三甲,都称为进士或者同进士。进士至少是七品官,而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就直接留在皇帝身边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的状元最多相当于是解元,和古代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结语】

褒也好贬也罢,至少高校录取目前还是“以分数论英雄”,在录取时,考生差一分也可能与心仪的高校擦肩而过。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是相对最能体现公平的,“高考”作为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手段,对于下层社会的子弟来说,弥足珍贵。高考,就是这么现实又残酷。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政府和社会,还有高校等,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几乎都对“高分”和“名校”备加推崇,似乎也不必过于大惊小怪。

当然,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趴在个人的功劳簿或者前人的金银山上,试图从此不劳而获,都要不得。怀有理想,不断前行,才是生命的核心意义。把“状元”的房门钥匙变成开启智慧大门的机会,更符合我们的未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考状元状元考试
如果你在明朝考状元
状元饼
高考报道,不追“状元”追什么
今年我们为什么不追状元?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