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说略
2015-10-26吴会灵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吴会灵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避讳”说略
吴会灵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避讳是避君王以及尊长之同名,是中国特有的风俗,起源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避讳有一定的方法和种类,各个历史时期并不尽相同。避讳的这种体例可以合理解释古书中的某些艰涩难懂之处,并对古书的真伪辨别及时代鉴定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避讳方法种类体例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与当代君王或所尊之名相同者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风俗,起源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流弊给读懂古书增加了不少困难,但如果合理地利用它反而可以解释古书中许多令人疑惑的地方,而且可以辨别古书的真伪及时代。古书的避讳有一定的体例,各个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本文从避讳所用的方法和种类来谈古书避讳的体例。
一、避讳所用的方法
(一)避讳改字例
避讳的常用方法中改字例从秦朝已经开始了,《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正义曰: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这里就避讳楚而改为荆的。还有改端为正。琅邪台刻石曰端平法度端直敦忠,皆以端代正也。但是《史记》中记载李斯传赵高书诈为始皇书赐公子扶苏有曰: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这是不避讳正的例子。
汉继承了秦的制度也有避讳改字法。《汉书》从汉高帝纪讳邦而改为国之后,各纪注自质帝以前则引伏侯,古今注说各讳皆有一同义互训之字以相代,所以《史记》中恒山写作常山,微子启写作微子开。
(二)避讳空字例
有因避讳把这个字空出来不写,或者写一个方框,或者说某,或者直接写一个讳字。《史记》《汉书》于汉诸帝本纪皆不书名。许氏《说文》中于禾部光武讳、草部明帝讳、火部章帝讳、戈部和帝讳、示部安帝讳,皆注曰上讳,空其字不注。南齐书为梁武父顺之讳,凡顺字都改为从,遇顺的名字就留一个空格。《宋书》武帝纪在书中檄昭策等称刘裕名曰刘讳,而期间也有称裕者数行之中,这种忽讳忽裕都是后人所校改的。《后唐书》睿宗纪中有临淄王讳,临淄王即玄宗,《后唐书》于太宗高宗中宗纪中皆直接写高、中、睿三宗之名,而此纪于玄宗之时独独称讳,这是因为五朝之史成于玄宗之世,后史承袭其文而没有改动的原因。
(三)避讳缺笔例
避讳缺笔之例始于唐,唐以前刻石多为别体,不能确定何者为避讳,北齐颜之推家训风操篇言,当时不讳之俗很详尽,也只是说凡避讳之字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可见当时还没有缺笔之例。缺笔之例在唐碑中有明显的体现,举例如下:贞观三年等慈寺塔记称王世充为王充;贞观四年幽州昭仁寺碑用世字五处;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碑文内王世充不避世字。此为唐碑避讳缺笔例始见,以后缺笔之字渐渐多起来。仪凤二年李勣碑本名世勣因为避讳而单名勣,王世充字特缺中间一笔而未去掉世字。
(四)避讳改音例
避讳改音之说也是始于唐,但是避讳而改之音在唐之前者多数并非因为避讳而改,在唐之后者又多未实行,所以这个不过是徒有其说而已,避讳改音之例始终未尝实行。《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正音政,后以始皇讳。《小雅节南山》正与平宁为韵,《大雅》正与星赢为韵,这里并不是秦讳是很明显的。
二、避讳的种类
(一)避讳改姓例
避讳改姓之例甚多,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按元和姓纂弘氏避高宗太子弘卒谥孝敬皇帝讳改为洪氏。
(二)避讳改名例
避讳改名例有三种情况,一改其名、二称其字、三去其名一字。《晋书》邓狱传中其本名岳,因为犯康帝讳改为岳,后来又改名为岱。《南齐书》萧景先传本名道先,建元元年乃改避上讳,上谓萧道成也。
《宋书》孔季恭传孔靖字季恭,因为名与高祖讳同所以只称字。《北周书》萧世怡传因为名犯太祖讳故称字,太祖字文泰也。《南齐书》薛渊传本名道渊,避太祖讳而改,太祖萧道成也。
(三)避讳辞官例
有避正讳有避嫌名,正讳者唐宋定制,避嫌名者当时风尚也。《北史》叙传李延实授侍中太保,因为太保犯祖讳,故抗表固辞,延实祖名宝,而辞太保这也是一时风尚。唐律职制篇,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新唐书》贾曾传,贾曾拜中书舍人,因为父名忠固,要辞职,大家认为中书是曹司名,与曾父名音同义别,与礼无妨,于是才就职。李贺父名晋肃,时人认为李贺不得举进士也是这个原因。
(四)避讳改官名例
《晋书》职官志太宰太传太保周之三公官,晋初以景帝讳所以又采用周官官名,置太宰以代太师之任。《通典》职官篇隋改中书为内史,侍中为纳言,大业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这是因为隋氏讳忠所以凡中皆
曰内。这是以国讳改官名。还有以人臣家讳以致官名以就之者,不过较为少见。
(五)避讳改地名例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秦避始皇父庄襄王子楚而改楚为荆,汉避文帝讳改恒山为常山等皆如此。也有平时较少见的例子,比如吴三桂帝滇,讳襄为厢、讳三为参、讳桂为贵,于是改桂林为建林府、桂阳为南平州、桂东为义昌县,又遥改襄阳为汉南府。
(六)避讳改干支名例
唐高祖之父名昞,故唐人也避讳丙,多改丙为景。如万岁通天二年石刻浮图铭丙申作景申、丙寅作景寅就是这个原因。晋梁陈北齐周隋南北八史皆修于唐,所以丙皆作景,今本多回改为丙,而没有回改的晋隋书北史本纪仍作景,陈周书南史本纪则作丙,北齐书景丙互见,梁书皆作丙。
(七)避讳改经传文例
汉石经残碑《论语》《尚书》邦字多改为国避汉讳也。梁书刘孝绰传众恶之必监焉众好之必监焉,这里引用《论语》而改察为监,是因为避其家讳的原因。宋高宗御书石经避讳字对缺笔,《论语》《孟子》引文敬改为钦、让改为逊或为责、殷改为商。
(八)避讳改常用语例
《后汉书》应邵传时化则刑重时乱则刑轻,据《汉书》刑法志曰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为轻也,这里化字本是治字。续汉五行志建光元年京都及郡国二十九京师作京都避晋讳也,百官志中间偶尔有写京师的是后人妄改的。三国魏志文帝纪黄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或称京都或称京邑。晋书刑法志令景即令丙避唐讳。老学庵笔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官吏于是书榜曰依照惯例放火三日。今天的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来源于此。
(九)避讳改物名例
《本草纲目》薯蓣因为唐代宗名豫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为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
(十)文人避家讳例
《新唐书肃宗纪》上元元年,山南东道将张维谨造反,颜真卿书元结墓碑,作张谨是因为避父讳维贞省维字的原因。《新唐书司马承祯传》承祯谥号贞一,颜真卿书李玄靖先生碑作正一,玄靖先生父孝威私谥贞隐,颜真卿书也改作正隐,都是避其家讳的原因。《宋史韩维传》中韩维字持国,司马光传家集称其字曰秉国,是因为司马光父亲名池,与持同音,所以改之。
(十一)外戚讳例
《晋书虞预传》本名茂,犯明穆宗皇后母讳,所以改为了焉。《宋史石员孙传》开始名叫庆孙,避章献明肃刘皇后祖名延庆也。徽宗时有一个叫刘延庆的军人,是镇海军节度使,后来死于靖康之难。刘皇后父亲名通,天圣初年通进司改为承进司,诸州通判为同判,通事舍人为宣事舍人,又改淮南之通州为崇州,蜀之通州为达州,通利军曰安利,通化县曰金川。
(十二)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宋史夏国传》李彝兴本名彝殷,避宋宣祖讳改殷为兴,又李克睿初名光睿,避宋太宗讳改光为克。李元昊因为其父名德明,于是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范仲淹写给元昊的信也称后唐明宗为显宗。《宋史地理志》绍兴十二年避金太祖讳改岷州为西和州,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名,改光州为蒋州,光山县为期思。
(十三)宋金避孔子讳例
《宋史地理志》大观四年避孔子讳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丘字圣人讳也,子孙读经书凡遇到孔丘者都读做某以朱笔圈之,凡有丘字读若区。至于诗中要押韵的则一律改为休。《金史章宗纪》明昌三年,昭周公孔子名俱回避,泰和五年又昭有司如进士名有犯孔子讳者避之。
(十四)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雍正时清朝人刊刻书籍,凡遇见胡虏夷狄等字都做空白或者改易形声,比如以夷为彝、以虏为卤之类。
(十五)恶意避讳例
避讳有出于恶意者有唐肃宗时安禄山,凡郡县名有安字者多被改换,比如《新唐书地理志》凡至德元二年所改郡县名都是因为其中有安字的原因,比如安定改保定,安化改顺化,安静改保静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垣.史讳举例[M].上海:上海书店,1997.
[2]王新华.避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何忠礼.略论历史上的避讳[J].浙江大学学报,2002(2).
[4]郭晓燕.五代的避讳及其利用[J].合肥学院学报,2010(11).
[5]刘汉文.避讳浅议[J].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