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以及其所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2015-10-26王宣凝
王宣凝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长江江豚科考营,对长江江豚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感悟。
1.长江江豚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是一种隶属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将豚属的小型齿鲸。因其没有背鳍,背部自体前五分之二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隆起上有鳞状皮肤,全身均为淡蓝灰色,相异于鼠海豚属。江豚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万年,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海域和一些河流,主要范围:向北至日本太平洋沿岸、日本海、濑户内海和朝鲜沿岸,南达印尼的爪哇群岛北部,西至波斯湾沿岸。在我国,江豚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区域以及通海的江河湖泊和河口地区,例如:鸭绿江下游,长江中下游,钱塘江等。江豚家族分为三个亚种:分别是指名亚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以及印度洋沿岸;北方亚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主要分布于黄渤海、东海以及日本海;扬子亚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长江江豚,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潘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就是长江江豚。长江江豚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下的江段以及通江湖泊,可进入洞庭湖甚至上溯南湘江,也存在于鄱阳湖和与鄱阳湖相连的赣江;是鼠海豚科的一种吃小鱼为主的水生哺乳动物—小型鲸类,也是该物种唯一的淡水亚种。每胎只产一仔,雌性个体一般小于雄性。背侧皮肤呈铅灰色,腹侧颜色稍淡,所以出水呼吸时就像一头头黑色的小猪。因在大风天气时出水呼吸现象格外频繁,因此被渔民们亲切地称为能渔民提示天气状况的江猪子。
江豚的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具体根据所处环境中的食物资源而定。觅食的时候江豚会进行深潜,发现猎物后猛烈向前冲,用头部的摆动来定位。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时,我们对江豚的日常行为也进行了观察。根据我们的记录,江豚在日常生活中次数最多的行为是头部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其次是伴游(这里指两只以及以上的江豚一起游动玩耍的行为),由此可见江豚十分喜爱集体行为。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了一只较为年迈的江豚,除了呼吸时必要的浮出水面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池子底部自己活动。当然,也有的江豚格外活泼,比如江豚F9,在我们对其进行观察时,F9每到一个观察窗口都会好奇地向我们观望。如果说一开始参加科考营时,我对江豚只是好奇的话,在亲眼看到他们活泼的身影后,是真的喜欢上了这种可爱的生物。
2.白鳍豚的故事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很奇怪。明明是饲养了江豚的地方,为什么会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鳍豚馆呢?这就不得不提起白鳍豚淇淇的故事了。白鳍豚淇淇(1979-2002)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存活了22年185天,是有史以来在人工饲养下存活时间最久的一只雄性白鳍豚。1989年1月11日,约2岁的白鳍豚淇淇在湖北省嘉鱼县被渔民捕捞到。令人痛心的是,渔民因为缺乏经验,用铁钩把淇淇勾起,这导致了淇淇颈背部严重的两个深8厘米直径4厘米且中间相连的洞。白鳍豚观的工作人员尝试了许多方法对淇淇进行救治,再多种药物实验之后,发现云南白药对淇淇的伤口竟然最为有效。经过半年后,淇淇的伤口完全恢复,从此,淇淇幸福地生活在了白鳍豚馆中。然而,缺少同类的生活让淇淇感到异常孤独。白鳍豚馆的工作人员发现淇淇非常喜欢和人类呆在一起,每每馆里有人来参观,淇淇总是格外兴奋。为了让淇淇更幸福地生活在白鳍豚观中,他们向国家申请,为淇淇找一个伴侣。珍珍---一头尚未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在1986年3月成功入住白鳍豚管,与淇淇相伴约2年半。然而,珍珍在1988年9月因肺炎去世了。在淇淇生活在白鳍豚馆的这段时间,它为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可惜,人类与淇淇终有一别---在2002年7月14日上午6点半,前去喂食的工作人员发现淇淇永远地沉睡在了池底。淇淇是人类见过的最后一只白鳍豚。虽然在这之后,科学家对从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长江干流江段进行了长达39天的搜索,也没有发现白鳍豚的踪迹。在2007年8月8日,科学家遗憾地宣布了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为了不重蹈覆辙,白鳍豚馆从此开始了对江豚的保护工作,希望能守护住这种可爱的、一直微笑着的生物。
3.长江江豚所受到的危害
长江江豚所收到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所处环境,这包括恶劣的水质、匮乏的鱼类资源。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生活对江豚产生的巨大影响。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挖沙。每天,上百船沙被从湖底挖出运往各地变成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然而,挖沙严重危害水质,还影响了湖底的结构,对于用声呐来判断的江豚有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江豚有巨大影响的,是为生计所迫的渔民。有一些渔民使用的捕鱼工具例如迷魂阵等,不仅会误伤长江江豚,还会减少江豚的食物。所以,政府应当对渔民的生活给予援助,以减少他们对鱼类的需求。同时严格控制挖沙的数量。
4.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措施
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殖三种。就地保护是指在江豚所处的环境内划分保护区进行保护。在可行的情况下,就地保护是对江豚最有利的保护方式。然而,现在长江流域江豚所处的地方环境恶劣,很难保持住江豚种群的数量。从1992年开始,长江干流和鄱阳湖以及洞庭湖陆续建立了7歌长江淡水豚类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保护区基本覆盖了长江江豚分布密集的区域,监测数据仍然表明,保护区内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有一些保护区甚至已经很难再看到长江江豚。在这种情况下,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建立了两个比较完善的迁地保护区,分别在: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以及安徽铜陵铁盘洲上的小浃江。然而由于小浃江的水域面积过小,无法维持足够的鱼类资源,还需要每天人工投喂鱼。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迁地保护区。令人惊喜的是,从1990年迁入5头长江江豚以来,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江豚种群数量稳定发展,每年都有3-5头江豚新生。我们的科考营有幸能坐船巡湖,亲眼看到了野生的江豚。在巡湖过程中我观察到了浮在水面上的一层油脂,看来保护区的水质仍需提高。最后一种保护措施是人工繁殖。这个我们在白鳍豚馆中已然见到。从1996年,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开始了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在2005年7月顺利实现了人工繁殖,雌豚晶晶产下了小雄豚淘淘。然而,人工饲养的江豚只能拘束于这小小的池子中,我更希望有一天,长江江豚能真正在长江流域自由自在地生活。
猜你喜欢
——和田盘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