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阳市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015-10-26陶学林陈超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陶学林 陈超

摘 要 分析探讨了邵阳市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冰雹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及影响,从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预警、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做好防灾减灾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农业防灾抗灾措施。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湖南省邵阳市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属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多样,兼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和平原,以丘陵山地为主,邵阳市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受地貌地势影响,气候复杂并垂直变化,地区气候差异明显,降水量季节和空间分配不均,气象灾害频发、多发,其中干旱、洪涝、低温和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出现频繁,危害严重[1]。

1 邵阳市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1.1 干旱

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西域”,年降水量1 218.5~1 473.5 mm,降水集中在每年的4-6月,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80%,降水的过度集中和不均分布,使干旱成为当地最常见的气象灾害。干旱是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损失大,其影响范围和农业损失及受灾面积均占据所有灾害第一。据统计,近50 a中,邵阳市干旱灾害十年八遇,大旱和特大干旱发生概率达30.9%,并呈现出干旱发生周期缩短趋势;邵阳市干旱以为主,夏、秋连旱,夏、秋、冬连旱,夏、秋、冬、春四季连旱年份时有发生[2]。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农村生活用水、林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多个领域,其中1992年夏、秋、冬三季连旱造成邵阳市粮食损失3.6亿kg;2003年全市22.37万hm2粮油作物和13.05万hm2经济作物受灾,5.6万hm2林业受旱,2.1万hm2水产养殖业受灾。

1.2 洪涝

持续强降雨天气往往会形成洪涝灾害。邵阳市降水集中,干湿季明显,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的又一严重气象灾害,洪涝年通常3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5年一遇,重度洪涝存在5~7 a的准周期。邵阳市洪涝灾害季节性明显,随着4月雨季的逐渐开始渐次出现,以5-7月的夏涝为主,其次是8-10月的秋涝,3-4月的春涝机率较小,11月-翌年2月一般不会出现洪涝灾害。2014年5月9日晚-10日午,洞口县普降暴雨,降雨量达160 mm以上,多地爆发山洪灾害,引发毓兰、花古、洞口、花园等17个乡镇超过2万hm2早稻、油菜、玉米、西瓜等农作物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42亿元。

1.3 低温寒潮

低温冷害包括“四月寒”“五月寒”“九月寒”三寒和冰冻。邵阳市低温冷害主发生在4月,4月上旬或下旬连续3 d以上日平均气温<15 ℃且阴雨寡照,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5月连续5 d以上日平均气温<20 ℃可造成低温冷害,不利于早稻分蘖和幼穗形成,影响棉花苗期正常生长;9月连续3 d以上日平均气温≤22 ℃,出现寒露风,对晚稻抽穗扬花和壮籽影响较大;1-2月期间若极端最低气温降至-10 ℃以下,出现冰冻重霜,可严重威胁越冬作物和亚热带果木,使其遭受冻害。

1.4 冰雹

邵阳三面环山,境内山地丘陵起伏,受其影响,气流在水平方向上极易产生辐合,引起辐合上升运动,加剧对流活动,形成冰雹天气。冰雹天气突发性猛、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对农业危害严重,邵阳市冰雹灾害多发生在3-5月,春季冰雹日数可占全年总降雹日数的75%左右,以4月出现日数最多。2006年4月8日邵阳市新邵县龙溪铺、新田铺等乡镇出现冰雹天气过程并伴随短时雷雨大风,冰雹过程持续11 min,最大冰雹直径15 mm,冰雹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左右。

2 防范措施

2.1 加快灾害监测网络建设

积极争取风廓仪、雷电灾害监测网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建设。加密布设覆盖所有乡镇、林区、农业特色种植区等的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在7个粮食主产区,重点绥宁、城步林区,新宁脐橙、绥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等特色经济作物区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不断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建立综合临近报警系统,提高预报预警服务的及时性和主动性。

2.2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积极推进全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由市气象局成立市级气象灾害预警中心,负责全市境内的预警信息的发布,各县(市)气象局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中心,负责本县(市)范围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加快推进气象预警信息接收传递设备设施建设,实现每个村镇、重点防范区有农村预警大喇叭、电子显示屏、卫星短信息广播等设备,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卫星广播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全市所有乡镇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每个村指定1~2名气象信息员,形成县(预警分中心)-乡(气象信息服务站)-村(气象信息员)-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及时有效组织群众开展防灾避险。

2.3 加强组织领导和防灾救灾支持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组织协调,成立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和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和灾情调查评估。在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后,及时组织各相关部门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及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防汛抗旱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同时,加大防灾减灾支持保障力度,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增加投入,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4 调整农业生产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邵阳市气候规律和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制度,在干旱区积极推行“水稻+旱田“种植模式,在水源充足区发展双季稻、水产养殖业等。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趋利避害,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业带,集中规模种植优质抗逆性强品种,加强农田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加强作物科学化、机械化管理,降低和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振晖,吕校华.邵阳市干旱特点、成因及防御对策[J].湖南水利水电,2004(6).

[2]刘军.湖南农业自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4).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索构建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机制 降低农业经济损失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于VB.net的农业气象灾害查询系统研究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探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探究
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