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的思考
2015-10-26罗琦肖宁吴小健卢萍
文/罗琦 肖宁 吴小健 卢萍
专业学位是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以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与侧重理论研究的学术型学位明显不同。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置旨在“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与经济建设和百姓民生相关的多个领域,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法律等39个学科,开设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教育,并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硕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不同于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医学科学学位”,“医学专业学位”更加强调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为加速临床医学高级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而设置的学位制度,是我国医学学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目前,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规定研究生在获得毕业证、学位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实际工作能力需达到主治医师水平。对比住院医生常规培养至主治医师需要6年甚至更多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为3年的培养时间,此期间既要满足临床技能训练要求,还要完成课题设计、实验、撰写毕业论文临床科研任务,学习和实践内容均相当繁重。因此,如何保证并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本文结合我部近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浅谈作者的思考和体会。
一、复试过程严格把关,提高招生质量
学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3]。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每年27.57%的速度增长[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严把招生质量,谨防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十分必要。通过笔试成绩确定理论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对学生的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复试环节,因能直接了解考生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显得更加必要。通过对学生言谈举止的观察和答题能力的了解,导师组成员能对其给予较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较为灵活的选拔出有潜质的医学人才。因此,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复试成绩的权重,可以提高复试考核的有效性,促进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5],将侧重临床实际工作的“专业学位”具体要求落到实位。
我部在具体的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制定规范和标准的考核方案,由相关专业学科研究生导师集中组成复试小组统一面试。复试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临床思维、临床操作,特别是临床病历的规范化书写以及专业外语等项目的熟练程度,严格复试内容和考核过程。复试小组现场考核,集中讨论,对考生做出透明、公正和公开的评价。最终由复试小组遴选优秀考生入学,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外语水平较差的考生不予录取,为了选择具备良好理论基础和临床潜力的优质学生提供客观保障。
二、全面和深化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其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倾向。职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硕士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接受学校、附属医院的共同管理。多数学生经过限时培养并获得学位后,会快速晋升为临床业务的主要承担者——主治医师,能够相对独立的完成医教研等业务性工作。这种角色定位的快速转换和快速适应依赖于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奠定的坚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理论架构的建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是贯穿整个专业学位培养过程的核心环节。
(一)精炼理论课程学习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人学后,常规进行短期集中授课。我们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做到少而精,在完成学位要求最低学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临床课程比例,以满足进入临床培养阶段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必要的补充,此阶段应强化和深入医学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医学伦理和法制观念,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同时,也可通过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防止“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7]。
(二)强化临床技能培养
当进入相对较长时期的临床培养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按照住院医师培训要求进行临床诊疗能力训练。导师根据学科现有的研究基础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协调成立专业的考核小组指导和监督临床培训全过程,针对不同学科的具体特点,制定与学科紧密关联且切实可行的专业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和教学培养计划,监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和预期进展等,最大程度的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临床培养目标。
在临床能力培养实践过程中,上级医师专业细致的指导是确保研究生不断进步,最终能够独立工作的前提条件。业务指导的具体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临床带教、病例复习和病案讨论等直观的临床基本技能培养方式;与此同时,积极活跃的参与学术活动有助于受训人逻辑思维和临床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作为间接指导方式促进研究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此外,研究生还应当扩展和熟悉不同学科的诊疗特点和基本临床操作,进行多学科的轮转学习,将多学科轮转学习作为必要补充,促使研究生全面掌握临床医疗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
(三)同步临床课题的设计和实施
在进行进行临床能力培训的同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设计与实施也要快速开展,对临床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同步培养。与科学学位以基础医学研究为主不同,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以为临床工作服务目的,体现运用相关学科的林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医学实际问题,针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创新探索,并与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在确定科研课题时,导师与研究生应进行深入的沟通和讨论,根据研究生的理论基础水平、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以及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鼓励研究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研究生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并确定相对应的实验方案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强化研究生对相关临床问题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完成了学位培养要求规定的科研任务,真正实现理论研究与基础实践的紧密结合,籍此促进本学科科研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三、建立公正和完善的临床考核制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核心就是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采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对临床能力进行评价,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临床考核是全面反映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也是对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最后检验,因而意义重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包括医德医风、教学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和病历质量评估5方面。临床能力考核不仅检验临床研究生业务水平,而且对临床能力培养的规范化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能力的考核不能局限于一次考核,避免片面性评价;而应该将考核贯穿于临床能力训练的整个过程,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最后进行整体性的综合评定[8]。
我部为确保临床考核的公平与公正性,要求必须由经验丰富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者成立权威性临床考核委员会。在考核过程中,考核委员会对研究生的医德医风、教学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临床病例分析、病历质量进行评估。采取轮转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和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委员会主要以临床轮转手册为依据对研究生日常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行后续的阶段性考核;二是对临床操作技能、病历质量以及临床思维的阶段性 (结业)考核,考核委员会根据临床专业研究生对现场-患者的病史采集、临床查体、病历规范化书写以及病例分析来考核研究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及临床思维能力。考核专家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评分结果,给予最终评价。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申请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不合格者于下一年度继续进行临床考核。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其榜样的作用和影响力直接而深远。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必要前提。只有学术造诣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思想品德高尚的医学教育者,才能在科研实践中给以研究生实质性的指导,带领研究生跟踪和挺进学科前沿,并把自己缜密的思维方法、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学优秀人才[7]。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更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五、结语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质量,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政策、培养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力求使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更加完善,从而全面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袁广林.应用研究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42-46.
[2]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1198.
[3]苌庆辉,闫广芬.扩招后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体因素——对生源、生师比、师生关系的考察 [J].现代大学教育,2010,5:49-52.
[4]廖湘阳,石玉玲,杨菊先,1999~2004年“积极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发展定量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2-28.
[5]乔思辉.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演变分析——兼论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变化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3:25-30.
[6]程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J].中国医学装备,2012,9(2):46-48.
[7]董兆举.医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大医观”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10-11.
[8]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8-9.
[9]孟小平,闫军.略论地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