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高校与民办院校转型之路的同与不同

2015-10-26邹晚霞

亚太教育 2015年34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文/邹晚霞

1949年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相继经历了改革中的沉寂、跃进后的整顿等演进历程。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于发展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我国民办院校的发展是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出现了民办院校的雏形——私学。从时间上比较分析,民办院校的发展历程要远高于地方院校的发展历程。由于历史及各种社会经济原因,民办院校的演变已与它的历史出现时间表现出相反的态势。反观其地方高校的发展历程,我国每次教育改革都对地方高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终促成了地方高校的壮大与发展。民办院校如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一大军中脱颖而出?办特色之中之特色,求得高等教育市场中一席重要之地,成为民办高校今后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民办院校与地方高校的转型相同点

民办院校与地方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目标是面向一线生产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一)明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定位方向

民办院校与地方高校的建设必须立足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办学定位不仅为高校确立了目标,也为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地方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将自己从普通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对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转变要求,即从普通教育转型为职业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属于地方高校对自己的办学定位。而民办高校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教育机构。教育和非营利双重任务导致民办院校不仅在办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更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对自身的办学层次定格在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地方高校与民办院校两者都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在办学定位上有着相同的发展方向。

(二)实行实践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要求是地方高校和民办院校办学的共同方向,培养实践性、技术性、创新性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和民办院校发展的一致目标。在转型过程中,地方高校和民办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设定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实行以实践性、创新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这是两者力求转型成功的共识。

(三)建设具有特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办学理念、社会舆论、就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家长在选择高校时常常认为公办优于民办,重点好于一般。这种情况使很多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不顾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这样的教育环境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民办院校都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结构构成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更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显然,我国现行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然不适合地方高校与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师资队伍的应用转向及其水平的发挥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缺少应用性专业实践经验和企业从业经历,特别是对于地方高校和民办院校致力于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高校来说,这种与办学定位不相协调的教师结构组成队伍会影响到高校转型任务的步伐。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其重点。怎样建立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高素质、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也是其难点。如何借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转型成功成为地方高校和民办院校应该共同解决的难题。

二、民办院校与地方高校转型的不同点

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增长,政府与教育机构不断扩大高校发展规模,以便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虽然学生人数不断上升,短时期内学校数量也会保持在一个稳定值上,但由于现代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质量以及受到学校声誉和就业情况等因素影响,教育市场上分配给民办院校的生源数量在高校入学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十分稀少。我国民办高校同样是由民间资本所维持经营的大学,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捐款、募款等非政府资金维持学校正常的办学活动。这与我国大多数依赖地方财政,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供养的地方高校情况完全不一样。虽然民办院校在经费筹集、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灵活性,但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民办高校不仅存在社会认可度低、生源质量差,还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国家财政对民办高校财政拨款投入少,社会资源对民办高校捐赠动力不强,外来投资在民办高校办学力量中所占比例十分小。学生是民办高校的根本,学生成才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学费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下来的救命稻草。近年来普通民众对民办院校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逐步上升,但与公办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生源问题依然是民办院校办学任务中的头等大事,是民办院校得以维持经营的重要基础。

一所声誉好知名度高的大学有利于增加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甚至会影响决定该校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层次。对于民办院校而言,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工作上获得的成功会对毕业院校产生有力的影响。民办院校虽然和地方高校在转型问题上具有很多的相似处,但民办院校应该看到自己在性质上与地方高校的不同。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办学定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生源招生方案,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培养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民办院校转型过程中的良性循环过程。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