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对照研究
2015-10-26刘运龙
刘运龙
(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河南 柘城 476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对照研究
刘运龙
(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河南 柘城 476200)
目的 探究中西医结合对脂肪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脂肪肝患者85例,其中45例患者选用西药治疗,为对照组;40例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重要进行治疗,为试验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因中西医结合为标本兼治,对脂肪肝的病因进行控制,调节机体的状态,阻止病情加重,说明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脂肪肝;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
随着我国公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和糖尿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近几年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脂肪肝的形成与体内脂肪代谢功能障碍有关,主要是三酰甘油在肝脏细胞中过量储积,超出了肝脏的正常代谢量,使肝实质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脂肪贮积等病变引发出相关的病理综合征。虽然临床上认为脂肪肝是良性疾病,但长期的脂肪肝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重度肥胖型患者合并脂肪肝时,1/4的患者并发肝纤维化,1/10的患者将会诱导肝硬化发生。因此,脂肪肝在临床上的防治对慢性肝病发展的阻碍作用将十分重要。本次研究是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的临床效果进行证实和肯定,指导临床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脂肪肝患者85例,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资料《中药新药指导原则》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有关条目,本次入选患者均符合脂肪肝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诊断为痰瘀湿热证;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消化病学》中有关脂肪肝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本次诊断标准,肝炎后体质量明显增加或肥胖,或有长期饮酒史,有腹胀,乏力等症状的患者。B超检查提示肝脏脂肪有浸润灶,妊娠及合并有脑、肾等等重要脏器系统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研究项目。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5例。试验组女性14例,男性26例,年龄在24~66岁,平均年龄(41.25±6.21)岁,病程5个月~4.4年,平均病程2.3年±6.3个月;对照组45例女性16例,男性29例,年龄在23~67岁,平均年龄(41.75±6.18)岁,病程6个月~4.5年,平均病程2.4年±6.0个月。两组患者脂肪肝程度,身体素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没有意义,即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给予两组85例患者健康的生活指导,使患者实施合理饮食,戒烟酒,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保持体质量;根据患者肝脏影像学特点和血清酶谱监测以及不良反应,合理调整用药方案。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4片,每天4次;0.15 g甘草酸二铵针剂溶于250 mL 0.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1.2.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肝郁脾虚者用逍遥散加减治疗,主要是疏肝解郁,和胃健脾;胸胁胀痛明显的患者,加青皮和丹参以理气止痛治疗;有眩晕者,加代赭石等泻肝火;如有气短,乏力症状者,加太子参或黄芪加减治疗以健脾益气;脾虚不运者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以利水渗湿;四肢浮肿痰湿质者,先用实脾散进行温阳健脾,利水,再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调节脾胃功能;气滞血瘀者选用逐瘀汤加减治疗,以祛瘀活血,行气疏肝;如有心烦易怒,便秘者,加茵陈、黄芩、栀子等以泻热;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两组患者均以20周为1个全疗程,疗程结束后按情况进行调节治疗随访个12个月。
1.3观察指标[2]: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分别检测NP,总胆固醇,以及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并观察治疗前后肝脏超声检查影像学变化。轻度脂肪肝:肝表面光点细密,近场回声增强,血管结构显示清楚;中度脂肪肝:肝表面光点细密,血管结构不明显;重度脂肪肝:肝表面光点细密,血管结构不能认出。
1.4疗效判定标准[3]。基本治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血脂检测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脂肪浸润灶消失;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或改善明显,肝功能基本处于正常状态,血脂下降显著,B超示肝脏肝脂肪浸润改善显著;有效:症状改善,肝脏肝功能轻微好转,血脂稍微下降,B超示肝脏脂肪浸润灶缩少;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没明显改变,甚至加重,实验室检查和B超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表1 不同方案治疗脂肪肝后的疗效比较(n,%)
1.5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按考察项目选取描述方法来描述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复发率采用t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基本治愈和显效人数之和超过和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中医认为脂肪肝位在肝,但发病涉及脾,肾和胆等脏腑。病证的形成是这些脏腑的功能障碍造成的,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功能受到破坏,平衡失调导致发病。主要在于肝气疏泄不畅,脾运化障碍,湿热停滞肝脏内部散发不出去,变生痰浊,以致气机阻遏,影响肝代谢及脾胃运化,在这种恶性循环下,肝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当高危患者进食油腻的食物时容易形成脂肪肝。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注意饮食十分重要[4]。
脂肪肝是现代西医学病名,临床上分型有: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硬化和脂肪性肝炎等三种以上的病理类型。脂肪贮积是病变前期临床过程,而脂肪合并肝炎是公认的肝硬化和肝纤维化病因。脂肪肝的西医西药治疗目前没有特异性的疗法,临床上常见多采用调脂保护肝功能的西药进行治疗。本次研究表明,单纯西药治疗脂肪肝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西药联合中药治疗,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P<0.05)。因中西医结合为标本兼治,对脂肪肝的病因进行控制,调节机体的状态,阻止病情加重,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使治疗效果增高明显,即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1]迟营,刘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辨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111-112.
[2]王之恂,华嘉临,孔进发.体检人群中脂肪肝发病率及其易患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9,4(21):35-36.
[3]杨磊,吕瑞民.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7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36(5):66-68.
[4]沈峰,丁小东,范建高.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简介[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7):11-13.
R575.5
B
1671-8194(2015)25-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