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里行孝13年,捡菜叶的女记者情撼中国
2015-10-26王丽
王丽
1.
2002年4月的一个周末,朱晓晖回娘家看望父母,却吃惊地发现父亲眼球突出,嘴角歪斜,双手抖动的很厉害!一见女儿,他激动地“啊啊”大叫着,却连话也说不清楚。朱晓晖慌忙把父亲送到几百里外的牡丹江医院。医生确诊他患上了弥漫性脑梗。这是脑梗中最重的病情,医院劝她为父亲准备后事。朱晓晖当场吓哭了,父亲是最疼爱她的人,她无法想象失去父亲的痛苦。
从牡丹江回绥芬河的两个多小时车程中,朱晓晖泪如雨下。看着父亲的面孔被病痛扭曲着,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样,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
1973年,朱晓晖出生在黑龙江绥芬河市。大学毕业后,酷爱文学的她成为本市日报社的特约女记者。在几年的新闻工作中,她发掘了不少重大社会新闻,诗作也多次获奖。她和丈夫、女儿住着110平米的房子,做着喜爱的文字工作,衣食无忧,家庭幸福。但父亲突如其来的重病,却改写了她的命运。
朱晓晖的母亲患有失忆症,已经家庭解体的弟弟要照顾乱跑的母亲,无暇他顾。妹妹也离异了,还因乳腺癌做了两次手术。于是,照顾父亲的重任压在了朱晓晖一个人的肩上。
一周后,父亲的病情加重,不仅大小便失禁,连路都走不成了。为了全力照顾父亲,朱晓晖不得不辞职,带着父亲四处求医,每天守候在他的病床前寸步不离。最初的半年里,朱晓晖几乎没睡过囫囵觉。
因父亲脑部的梗塞区在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许多合并症。朱晓晖带着父亲看遍各大医院,却收效甚微。
2.
为了给父亲看病,朱晓晖很快花光了积蓄。2003年初,她毅然卖掉了住房。老公不堪重负,带着4岁女儿离她而去。曾经幸福美满的小家庭碎了,但朱晓晖选择了坚持。她说,金钱和家庭都可以再选择,而父亲是唯一的!
卖掉房子后,朱晓晖租了一间车库,和父亲一起蜗居。车库内光线昏暗,未经粉饰的水泥墙上打着“补丁”,空气中有些许刺鼻的气味。18平方米的狭小空间,既是卧室也是厨房,靠窗的墙角,拉上一个布帘便是卫生间。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
病痛使父亲的手脚僵硬,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需要朱晓晖帮助。她学会了穴位按摩,每天为父亲按摩五六次,每次按一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朱晓晖累得大汗淋漓,酸痛的双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几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已经完全瘫倒在床的父亲,终于能被搀扶着坐起来了。朱晓晖一点一点地喂他吃饭,给他擦洗身子,抱他出去锻炼。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父亲一次也没生过褥疮。
为了给父亲治病,已经花光积蓄的朱晓晖四处借债。在照料父亲之余,她不仅通过做义工回报社会,每到周末还要给三四个“债主”的孩子补习功课。
父女俩没有收入来源,每月仅靠父亲1000多元的养老金维持生计。为了省出钱来给父亲打针吃药,曾经的女记者不得不丢弃颜面,在深夜里悄悄溜到菜市场,捡别人丢弃的烂菜叶。从2004年到2008年,朱晓晖就是靠捡菜叶养活父亲,度过了自己生命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起初,父亲总说菜有些怪味,朱晓晖忍着泪告诉他:“因为我不会做菜,所以不太好吃。”但她自己连这种有怪味的菜也吃不上,只有盐水拌米饭,或一天只吃一顿饭。
3.
对朱晓晖而言,生活在谷底的那段日子,并非一团漆黑。后来她去菜市场捡菜时,经常能看到路旁有一小袋干净的菜叶,或一整捆不太新鲜的菜。显然,这是某位热心摊主有意为的善举。对此,朱晓晖满怀感激。2008年底的一个冬夜,朱晓晖在菜市场的街边塑料袋里,发现了一棵大白菜和两个红苹果!回家的路上看到商店的霓虹灯字幕,她才明白当晚是平安夜。顾不得伤感,朱晓晖抱着意外的收获,兴冲冲地向家里走去。
可是当她推开车库的门,却不由得惊叫起来,只见父亲正扯着线裤往自己脖子上绕!“爸,再怎么艰难,只要你活着,我就觉得一切都有希望。”朱晓晖泪流满面地吼道。原来,自知康复无望,又把女儿拖累到一无所有的父亲,已经不止一次试图自杀了!他一心求死,但瘫痪的身体将他牢牢困在床上,就连自缢的力气也一并被剥夺了,但老人仍不死心。朱晓晖意识到,只有她一个人努力坚持是不够的,她需要帮父亲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2009年3月的一天,当父亲再次叫嚷“不想活了”,朱晓晖收起平日的笑脸,冷冷地问:“我现在就去给你买毒药,你死前还想吃点儿啥?”父亲答:“蛋糕”。朱晓晖去超市买了一小块蛋糕,同时买了两颗白色的糖。吃完蛋糕,父亲有点儿反悔了,嗫嚅着说:“蛋糕有点儿不够吃。”朱晓晖假装没听到,板着脸给父亲服下了那两颗“药丸”。父亲绝望地躺在床上睡着了。一个多小时后,他醒来,睁开眼睛对晓晖说:“你快捅捅我!”“有感觉吗?”“有!”“看来这药对你不好使呀,看吧,老天也希望你能好好活下去……”从此,父亲非但再也没提过“死”字,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4.
要强的朱晓晖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所以自从搬进了车库,父女俩很少与邻居们来往。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邻居们渐渐知道了她的情况,并纷纷伸出了援手。你帮我助,这对苦难父女勉强填饱了肚子。
报社的同事希望能为朱晓晖父女俩刊发一篇报道,发起社会募捐。但是朱晓晖拒绝了,同事们只得悄悄地在她父亲的床铺下塞一些钱,并送上一辆崭新的轮椅。
有了轮椅,朱晓晖父女俩经常能“自驾游”了,他们把脚印留在了绥芬河市的每一个景区,父亲的笑容也洒遍了这座北国边城……
朱晓晖每天凌晨3点起床给父亲做饭、熬中药,然后喂饭、洗脸、擦身体、按摩、洗衣服,喂药……每晚父亲入睡后,她才有一点时间去看书,写作。
2015年2月27日,朱晓晖以300万的全国投票数,站到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舞台上。
虽然身负30多万元外债,但朱晓晖这些年一直拒绝陌生人的援助。“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一些热心人驱车几百公里赶来,把一笔笔善款强塞给她。在众人的劝说下,朱晓晖含泪收下了捐款。2015年8月,她被推举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在朱晓晖的坚持下,早已被医生判了死刑的父亲,已经把生命延续了整整13年。如今,年近七旬的父亲尚有半头黑发,42岁的她,头发却几尽全白。
面对浪潮般涌来的赞誉,朱晓晖不以为意,她诗意地说:“人生可以卑微如蚁,但亲情之光灿若星月。父母能多活一天,再苦再累,我都觉得生活充满了温暖和光彩。”(本文严禁转载及上网!)
(责编 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