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2015-10-25文海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题项阳光体育效益

文海林 田 夏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体育艺术部,湖南 长沙 410208)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框架研究

文海林田夏

(湖南中医药大学 体育艺术部,湖南 长沙 410208)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选取,直接影响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论文依据整体性、间接性以及独立性等阐述了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用问卷调查和项目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用专家评判法检验单项指标的可行性,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检验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

前 言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针对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状,联合签发了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效益是指体育活动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稳定性的影响[1],人们在从事某项事情时所获得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 活动[2],分为长期心理效益和短期心理效益[3]。评价指标是衡量事物的维度,是评价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化,是进行评价工作的基本依据[4]。评价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与科学,将直接影响评价的有效性。由于心理效益的评价是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其研究应遵循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的原则,采用分层细化方法进行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这一维度切人,遵循客观、准确、综合的总体原则,以教育学、教学评价与测量、体育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力求体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特点,构建一套合理的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

1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从评价整体出发筛选评价指标,同时认真考虑每一个指标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确定它所处的层次和位置。心理效益评价体系是一个结构系统,经过抽象转化,成为具体的多层次结构,各子系统、各要素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分解的层次、评价指标以及具体化的环节越多,受到的干扰就可能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从整体上进行审视,做到层次分明、主次得当,综合地反映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系统中情绪、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容。

1.2独立性原则

各项指标内涵不应存在交集和因果关系,需互相独立,互相排弃,每一个指标各自代表一个独立方面,避免因素交叉影响导致的重复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当然,高校“阳光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锻炼强度、锻炼时间以及锻炼项目等,涉及的变量因素往往难以绝对区分清楚,因此,在实际中,难以做到同一层次所有指标完全相互独立,因此相互独立可适当改为低相关。

1.3简洁性原则

我们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将指标分级分类,评价指标层次和数量力求精简,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信息,评价指标的数据具有可采集性,指标体系中的评价要素作为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各指标内涵要突出重点、言简意赅,标准明确,鉴于心理效益的复杂性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须同时对其规定相应的尺度,采用定量的标准,得到更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

1.4有效性原则

为了达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在指标设计时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从高校“阳光体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心理效益产生特点,对湖南省部分高校体育部部长、心理学专家以及部分院系的体育骨干进行咨询,对初步设计的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进行反复验证、修订和完善,以获得可靠的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开放和全面性。

2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指标进行某种变换是指标体系构造逐步求精、逐步完善、逐步系统化的过程[5]。从高校“阳光体育”的实际出发,根据内容属性对心理效益评价指标进行分割度量,使指标内容能代表其所归属的维度,形成各级子目标,其评价指标选取的过程是在把握指标整体性的基础上,合理解释评价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明确评价的总目标与子目标。

尽管心理效益有特定的评价方式和内容,但在评价指标的构造上有其类似性,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综合评价复合体,同时,由于阳光体育和心理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逐渐成为“具体—抽象—具体”的辩证思维过程。从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实践来看,其构造步骤大致有以下四个环节:理论准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初步选取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法测验指标体系以及指标体系应用(如图1)。

2.1选择评价指标

以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为目标层,以主观感知、情绪体验、身体自我概念、人际适应和挫折应对为基本要素,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对部分高校各院系的体育骨干进行访谈,从体育锻炼的习惯(锻炼时间、频率)、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心理感受(含前期、进行时以及后期),从情绪、情感和认知等方面设计与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基本要素相关的具体指标,确定评价体系的五个理论维度和45项测试题目。为建立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初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保证。

2.2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为了获取准确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调查对象,以初选指标为依据,根据专家对每道题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结构的适当性进行评估的反馈意见,删除与测验维度不相关的题项以及合并意义相似的题项。初步制定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问卷,问卷的评价标准为:5—非常重要,该指标极其重要,缺少该指标无法解释说明问题;4—基本重要,该指标是体系必须考虑的因素;3—一般,该指标是体系应当考虑的内容;2—不太重要,有无该指标对体系的功能影响不大;1—不重要,指该指标是多余的,应删除。

以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从所提供的若干备选指标中挑选出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然后由施测者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筛选,最后选取频率相对高的“重要”指标形成评价指标系统。这种方法类似于德尔斐法,主要区别在于其样本量大,调查对象不局限于专家,过程相对简单,不必进行多次反复。而且方法简便,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主性。

图1.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图

2.2.2项目分析法。项目分析的检验是探究高低分的受试者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或进行题项的同质性检验,包括项目难度分析和区分度分析。采用“临界比率法”(CR值)进行项目筛选,找出上下各27%的分数,依临界值分数将观察值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剔除鉴别度不高的题项;求出各指标与总分的积差相关系数进行同质性检验,剔除同质性不高的题项;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剔除共同性值低于0.20(因素负荷量小于0.45)即与共同因素间关系不密切的题项。

2.2.3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法。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将项目分析结果进行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对评价体系的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逐题剔除所归属的因素与原来编制的理论架构不同的题项以及因子负荷未达0.4的题项。经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模型。为了验证其结构模型是否与实际数据匹配,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工具,选取适量的样本进行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模型结果的拟合指数。

3 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3.1单项指标可行性测验

个体指标是评价指标系统中的有机体,统一于整体中。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对数据进行多方面内容检查:原始资料或次级资料能否及时取得、能否准确(真实)取得(准确或真实程度的标准依赖于研究目的)、怎样处理计算指标和实际测量数据的相关性、指标选取的过程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可行性分析[6]。在出现不可行情况的下考虑修正指标。评价体系的每一指标应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在选取实际指标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平行的子目标进行交叉性与相对独立性分析。

3.2模糊层次分析法

层次性往往具备递进性,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经过筛选的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加权分析。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即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第二层为准则层,主要包含评价的各个维度,其内容和方向明确决定了评价的价值取向;第三层为要素层,即各评价维度的具体内容描述(如下图2)。

图2.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3.2.1构建模糊层次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出C层对B层的权重以及B层对A层的权重。设所求出的C层对B层的权重为C1=(a11,a12,a13,a14,a15,a16),C2=(a21,a22,a23,a24,a25,a26),C3=(a31,a32,a33,a34,a35,a36),C4=(a41,a42,a43,a44,a45,a46),C5=(a51,a52,a53,a54,a55,a56);B层对A层的权重为B=(b1,b2,b3,b4,b5)。

3.2.2设因素集Y表示影响心理效益的所选因素。权重集F就是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来的权重矩阵。评判集V=﹛非常重要,基本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用V=(v5,v4,v3,v2,v1)表示。

3.2.3.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可通过专家调查法或德尔菲法(Delphi)得出。德尔菲法即向专家函寄调查表,使每一位专家能独立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成立—个有L位专家组成的评价小组,由相关专家对经过“海选”的心理效益评价指标按重要性进行判断,对因素集Y中的每个因素Yi给出评判集V中的一个且仅—个行。收到问卷回执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对每个因素评价后能得到完整的评价矩阵。用C层对B层的权重为C1=(a11,a12,a13,a14,a15,a16)乘上指标C11、C12、C13、C14、C15、C16的评价矩阵,结果是一个1行5列的矩阵G1=(g11,g12,g13,g14,g15),它表示有形效益B1的评价矩阵。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无形效益B2的评价矩阵G2=(g21,g22,g23,g24,g25,g26),A层的最终评价矩阵G=(G1,G2,G3,G4)=B*Gi。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判断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的情况。

结 语

1.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力求客观准确,数据信息来源可靠,重点筛选和权衡能反映的重要指标,针对体育锻炼的长期和短期心理效益选取,使整个体系具有开放性和可发展性。

2.充分考虑心理效益的特点以及心理变化的动态性,以此来分析高校“阳光体育”对其心理效益评价体系各个维度的作用和影响。

3.为了合理和有效的设计指标,必须充分获得相关资料,在指标设计时根据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高校“阳光体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力求使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体系能有效的丰富亿万阳光体育的内容。

4.通过部分高校体育骨干的咨询,经过专家对初步设计的高校“阳光体育”心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问卷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完善,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修订后的问卷进行反复验证,提高评价体系的信效度。

[1]王长生,陈启湖等.高校教师锻炼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38-41.

[2]王建民,张卫东.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66-67.

[3]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62-64. [4]陈艳丽.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视角[D].三峡大学,2010.

[5]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彭丽红.管理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京华,俊华)

G812

A

1673-2219(2015)05-0180-03

2015-01-20

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C0948);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210)。

文海林(1977-),女,湖南东安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题项阳光体育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闲暇体育促进校园阳光体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研究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