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当代拉萨地域性建筑创作解析
2015-10-25范占勇
范占勇,陈 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传承与创新
——当代拉萨地域性建筑创作解析
范占勇,陈蔚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地域性成为影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代拉萨城市建设,由于多数设计者缺乏对传统藏式建筑的足够认识和把握,建筑创作过程草率、急躁,导致城市地域性逐渐丧失。文章从梳理拉萨当代建筑地域化探索之路入手,基于解读传统建筑特征,来分析当代拉萨典型地域性建筑创作案例中的策略与手法,旨在探求具有传承与创新意义的地域性建筑创作路径。
地域建筑;藏式建筑;建筑创作;建筑与文化传承
0 引言
“日光城”拉萨(图1),既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平均海拔3650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独特的高原自然地理环境、高原气候、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作用下,拉萨传统建筑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图1 拉萨及周边的亚洲地区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未来城市的竞争将从物质空间转向城市文化,其实质是以地域特性为基础的城市个性与特色的竞争[1]。拉萨市政府将城市发展定位于“展示高原民族特色,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围绕拉萨城市发展的定位,拉萨城市品牌的塑造必然是以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将城市品牌的塑造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2]。然而,随着拉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全市范围来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及人文环境的变化,建筑创作呈现“国际式”、多元化的趋势。大量的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并未深入挖掘拉萨传统建筑文化,研读传统建筑精髓,最终导致良莠不齐的建筑充斥着这座千年古城。当你站在拉萨街头,仿佛又回到了内地某个城市。拉萨当代建筑设计迫切需要与地域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融合,回归充满人本主义的地域主义。
1 拉萨当代建筑地域化探索之路
1.1初始阶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拉萨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城市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中央政府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建了一批办公建筑、科教文卫建筑、居住建筑等等。然而,由于多数设计者缺乏对传统藏式建筑的足够认识和把握,城市建筑形态杂乱无章。
1.2探索与发展
1984年,中央在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中,确定由北京、上海等9省市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作为西藏20年大庆的庆典工程。西藏20年大庆的43项工程中,和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有28项,占全部工程的65%,这其中,尤以宾馆、饭店、招待所居多[3]。另外,教育、体育及群众性娱乐建筑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片土地开始出现了一批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建筑技术与材料建起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性建筑,其中包括拉萨饭店、西藏宾馆等。1994年夏季,中央在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中,明确了由北京、上海等14省市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在此次大规模的援藏进程中,拉萨新建筑不断涌现,出现了现代藏式建筑典范之作——西藏博物馆。新千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拉萨开启了又一次建设高潮。尊重建筑地域性,从传统藏式建筑空间组合、形式符号汲取设计灵感的拉萨火车站、拉萨瑞吉酒店等为拉萨新地域主义建筑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2 拉萨传统建筑特征解析
2.1建筑风格
建筑浸润在各地文化中,文化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包袱,根据当地材料特征发展起来的建筑技艺也各不相同;这是一种被动的地域主义[4]。拉萨传统建筑就地取材,多选用土、木、石三种材料建造而成。建筑结构体系大多外刚内柔,即外部多采用石墙或夯土承重墙,内部采用木梁柱混合结构形式[5]。建筑墙体坚固、厚重、稳定,提高了建筑抵御寒冷及抗震、防震的能力。外墙为收分墙,剖面呈直角梯形,即外侧面为倾斜面,内侧面为垂直面,收分止于檐口。寺庙、宫殿、政府机关、活佛和世袭贵族官邸建筑檐口之上采用高原性植物边玛做女儿墙(边玛墙),一般民居建筑为石砌女儿墙。寺院、宫殿、庄园等建筑多采用阿嘎土的平屋顶,一般民居、寺院的普通僧房则主要采用黄土平顶屋顶[5]。此外,寺院、宫殿建筑中重要性建筑屋顶多为歇山式金顶(图2)。拉萨传统建筑的短椽窗楣、短椽门楣、黑窗套、黑门套、室内“T”形木质梁柱等作为传统的建筑符号,在装饰建筑的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图2 大昭寺金顶
2.2建筑色彩
拉萨传统建筑喜好采用白、黑、红、黄、绿、蓝等纯色,用色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传统居住建筑用色单一,墙体多为白色或露花岗岩石块本色,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却色彩丰富,气氛热烈。建筑色系搭配不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藏传佛教思想和“政教合一”制度的深刻影响。湛蓝的天空,似雪的白云,澄澈如碧玉般的神湖,连绵的雪山冰川,青青的草原牧场,这些色彩印象被藏族人民在建筑环境中再现和创造。藏式建筑墙体经常大面积使用白色、红色、黄色,门窗洞口常用黑色。其中,白色为吉祥,主要用在大面积的墙面上;黑色为驱邪,主要用在建筑和外界联系的门窗套上,以防外邪入侵;黄色为脱俗,红色为护法,后来演变成为高等级的尊贵用色,通过建筑色彩表征宗教寓意[6]。藏红色的用法较为严格,主要在寺庙的护法神殿、灵塔殿(供奉已逝宗教领袖的灵塔)及一些个别殿堂外墙使用[7]。寺庙、宫殿、政府机关、活佛和世袭贵族官邸建筑的边玛墙也可以涂用藏红色。例如,布达拉宫(图3)建筑主体有白宫和红宫之分,白宫外墙皆涂白色,是达赖喇嘛居住和处理政教事物的场所;红宫外墙皆涂红色,是供奉历辈达赖的灵塔之祭堂。
图3 布达拉宫
2.3建筑空间
拉萨传统建筑内部的柱子往往被安置在明显统一的网格之中,影响了内部空间布置。藏族建筑艺术因此足以被称为“柱的建筑艺术”(图4)。在这网格的大小受木梁长度的影响而一般在2m和2.2m之间,因为只有在这个长度的木梁才能够被放在牲畜的背上穿越高山运往拉萨[8]。建筑外部空间多为封闭式庭院式布局,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布置,以便获取充足的阳光,满足人们采光和取暖的需求。传统建筑群体布局更多尊重环境、因地制宜,通过合理多变的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的组织关系,实现顺应地势纵向延伸的建筑空间序列。
图4 色拉寺措钦大殿的经堂
3 基于传统建筑特征语汇的建筑创作策略与手法
现代建筑强调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征;主张摆脱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造型等。现代建筑多是由水泥、钢、玻璃等建造而成,千城一面的建筑与历史文化割裂,缺乏地域性特质,表情冷漠疏远。借助符号变换、空间传承和文化隐喻等建筑创作策略与手法,把传统建筑特征语汇融入到新生建筑之中,既丰富了建筑语言,又增强了建筑的生命力。
图5 西藏博物馆
3.1符号变换——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图5)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坐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门附近,总建筑面积23508m2,在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开馆,被定为国家旅游局第一批4A级国家旅游景点。
在分析和研究传统建筑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西藏博物馆使用类型还原,抽象提炼,构件重组、偏离及替换,母体重复,材质替换等解构手法组织建筑符号。主体建筑造型上繁下简、对称构图,整体布局严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艺术特点。博物馆主入口位于建筑2层,朝西面向民族路,参观者沿大台阶拾级而上,隐喻登攀之势,中轴线上依次布置序言厅、主展馆和文物库房等功能。三层挑台栏板左右分别描绘两组蓝色吉祥八宝之一的“吉祥结”图案,中间为江泽民主席题写的“西藏博物馆”馆名。虽然主馆结构为框架结构,但是建筑外墙做收分处理。外墙材质就地取材,选用拉萨当地出产的毛面花岗岩,采用现代施工工艺,砌筑效果整齐划一。女儿墙及檐口以下使用藏红色和白色两条带状装饰线条,色彩对比强烈。出于安全要求考虑,开窗不大,用粗磨条石砌窗套,粗犷中见精细,整个墙面看上去朴实大方无复旧的感觉[9]。博物馆建筑屋顶在大面积平屋顶上适度点缀三个变异的藏式歇山顶,桔黄色无釉琉璃瓦在拉萨湛蓝的晴空下,气势恢宏。在设计中,歇山顶剔除传统藏式建筑歇山顶带有宗教色彩的脊饰及繁琐的斗拱构件,加长柱间“雀替”,简化卷云木雕花饰,从而使整个屋顶既具有“可读性”又不显得冗繁。
图6 拉萨瑞吉度假酒店室外
3.2空间传承——拉萨瑞吉度假酒店
拉萨瑞吉度假酒店(图6)是西藏自治区首家五星级豪华度假酒店,位于古老的八廓街地区,总建筑面积35890m2,占地约50亩。建筑群设计灵感源于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以传统建筑空间布局为原型,借助庭院组织空间。但是,在保留传统建筑的精髓与神韵基础上,并不因循守旧,在建筑尺度、围合方式、符号构成要素等方面适当创新,舍弃了传统院落生硬的围合方式,采取“围而不合,大院共享”的空间形态,营造出惬意的空间意境。酒店建筑室内空间(图7)不仅延续传统建筑内部“柱的建筑艺术”,使用柱来界定空间,而且借景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和神奇壮美的群山,从而实现“内”与“外”的交融,“今”与“古”的对话。
图7 拉萨瑞吉度假酒店室内
3.3文化隐喻——拉萨火车站
拉萨火车站(图8)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恺主持设计,位于拉萨市西南部柳吾新区,与市区隔河相望,总建筑面积23697m2。建筑形体利用站台的长度沿水平向度伸展,墙体倾斜收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墙板表面竖向人工打毛,搭配藏式建筑典型色彩藏红色与白色,色彩鲜明,肌理丰富。从入口正上方延伸到站棚的钢芯木质构架,采用了藏区典型的层叠方式,层层挑出入口又形成一个门楣,暗合传统的藏区门楣、窗楣形式[10]。
图8 拉萨火车站
把传统建筑符号解构重组,用当代建筑设计手法把传统建筑意境和建筑文化融入建筑及环境中,这并不是复古、怀旧,而是丰富现代人生活情趣的创新方式。拉萨火车站厚重、收分墙体,柱网结构构成视觉上坚固稳定的基本要素;建筑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富有变化,内容丰富;建筑装饰运用平衡、对比、韵律、和谐统一等构图规律和审美思想,艺术造诣深厚,工艺技术精湛。作为西藏面向外界的重要门户,拉萨火车站与传统建筑共同的气质精髓,共性的思想哲理,传承了拉萨千年的历史文化,体现了拉萨独特的地域性建筑特色。
4 结语
纵观当代拉萨地域性建筑创作,尽管建筑功能需求不同,建筑师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存在分异,但也都在汲取传统建筑美学内涵基础上,运用建筑建构语言加以演绎。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拉萨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成绩,同时,由于大量的建筑创作过程草率、急躁,缺少对城市文化的深入认识、把握,导致了建筑地域性与文化的逐渐丧失。以上建筑实例反映了建筑师们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和多样性的创作途径,对以后拉萨乃至整个西藏建筑创作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1]卢峰.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J].新建筑,2013(3):18-21.
[2]马丽,孙海荣.浅议拉萨城市品牌构建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1(25):40-41.
[3]李曦辉.援藏与西藏经济社会50年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5):70-78.
[4]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7):15-19.
[5]汪永平主编.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9):114.
[6]丁昶,刘加平.拉萨传统城市建筑色彩的内涵及形态表现[J].工业建筑,2012(8):45-48.
[7]木雅·曲吉建才.藏式建筑的外墙色彩与构造[J].建筑学报,1987(11):68-73.
[8]Knud Larsen,Amund Sinding—Larsen.拉萨城市历史地图集[M].李鸽(中文),木雅.曲吉建才(藏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45.
[9]赵擎夏.西藏博物馆设计回顾[J].建筑学报,2002(12):14-17.
[10]崔恺,单立欣,张广源.拉萨火车站[J].城市环境设计,2010(增2):96-99.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regional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urban cultural competitive power.Because of most of the designers'lack of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n traditional Tibetan architecture and hastiness and carelessness,regionality in Lhasa is gradually vanishing.Starting with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regional architecture exploration road and,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of the typical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on in Lhasa are analyzed in hope of exploring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on path of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significance.
regionalism;Tibetan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creation;inheritance;innovation
TU-86
A
1671-9107(2015)06-0005-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5.06.005
2015-05-20
范占勇(1988-),男,山东沾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
陈蔚(1972-),女,重庆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
基金论文:该论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川藏“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项目批准号:51208529)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