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统计教学之我见
2015-10-24李正章
李正章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經浸透到当今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统计方法也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财经类统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对此,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统计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 针对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统计课教学问题,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方式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或体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统计 建议 财经类专业
一、充分认识统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是对客观事实当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也称统计信息。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大量的数据,只有统计才能为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最全面、最具体的数据。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提供的大量统计资料,是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政策的主要依据。现代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数据来安排生产、指导销售,进行质量分析和经济效益研究。被马克思誉为“政治经济学之父”、也是“统计学之父”的十七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造人威廉·配弟首先提出“用统计数字说话”。
统计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政治到经济,从生产到消费,从国民经济到各行各业乃至各个基层单位,都与统计有着广泛的联系。在更加注重应用性数学的今天,能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周围的问题,是每个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在信息时代,谁能运用统计信息进行超前科学决策,就等于抓住了商机。
二、认真反思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统计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统计教学的软件、硬件条件差。统计教学的发展要求将统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及应用等处理,达到以创新为主的统计仿真实训及信息化要求。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高校的统计教学观念落后,使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软件版本低、更新慢,实训室建设停留在手工操作的程序上。
(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统计教师不多。有些统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有的高职院校未能把统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统计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在讲授统计理论和指导实训中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很难有效地组织统计实践教学。
(三)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一定差距。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觉得《统计学》枯燥、难学,学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和消化《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刻思考,从而影响《统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统计学》课程教学与相关学科相互间的联系不够。统计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体系上也有交叉,如数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但是目前各个学科都是各自确定教学内容,从而使得与相关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三是实训教材的质量制约和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设计统计模拟实训资料时,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学校的不同生源情况,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设计相同的模拟实训资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目前,许多教师在《统计学》课堂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对“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不能做到把案例与所讲授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无法进入到统计的情境中去。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师仅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能够在传统的黑板上也能展示的教学内容而已。
《统计学》多为考试课,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方式单一。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学习重点,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三、改进和加强中职统计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统计的基本思想是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个体(总体的样本),根据样本的性质来估计和推测总体的性质。迄今为止,我们通常都把统计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相关部门从事统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统计学是研究现象数量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庞大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学科内容,学科特色非常显著。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既有归纳方法论,又有演绎方法论;既有较高的数学要求,又有较系统的应用学科背景要求(特别是经济学);既讲究严密性,又强调灵活性。为此,我们应该树立如下的教学理念:
(二)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院校应鼓励统计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来提高学术水平;选送统计教师去企业单位兼职或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能及时了解企业等单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又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统计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同时,统计专业课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同时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掌握本学科的最前沿的动态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的内容有: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频数、频率、分布直方图)、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抽样、系统抽样)、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软件包、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在统计教学体系上要增加或突出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模块,在校内开设各种单项实训室。同时,走校企联合之路,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一线得到实践锻炼,在真实的环境里得以熏陶。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统计专业课程内容复杂、图表数据较多,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围绕重点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倡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校内模拟实训形式、校外综合实习形式。要变过去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决策越科学,统计越关键;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统计知识不仅是统计人谋生的手段,也是现代人谋生的手段。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财经类专业统计教学工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