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清明
2015-10-24霍仁康
霍仁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然而,它却在逐渐地淡出年轻人的生活,我们该如何去感受,去对待?请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自主命题,自主选择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掩上书卷,静坐窗前,听雨滴落在观音莲阔大的叶片上,我忽然想到城外去走走。
已是清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一个最有春意且春意最恰到好处的时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城外环已满是赏春的游人和徒步健身的市民,尽管有雨,但这时节人们是不会错过的。我拣了一条僻静的小道,向陌头田野的深处漫步。
一到春天,人和动植物一样都会有一种萌动。毕竟,寒冬的冷寂与萧瑟实在让人难以忍受,而春天带给了人们温暖和生机,是一年的希望。所以清明节又谓之踏青节。我以为,“春心”“思春”这一类好像专属于情爱的词,取来形容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期盼却是再好不过的了。我且在这时节,在雨中,用身,用心去细细感受这一切。
清明,正是生长的时节,她展示着大自然强大的生命力。
千年古城外的小道,虽曰古陌,却非荒阡,仄仄的碎石小道,踏在上面却很舒适。雨似雾,濛濛地笼罩着。草尖上、树叶上挂着水珠,仿佛晶莹的宝石一般;草叶青青,绿得逼你的眼;菜花儿黄,李花儿白,桃花粉嫩,枝枝争奇斗艳。正如诗人韩翃所描绘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那样,被雨水洗过的一切是那么清新、油亮,让人心醉。清明的天气时晴时雨,这不,雨停了,刚才还躲在树枝下避雨的小鸟,抖抖湿漉漉的身子,钻出来,蹦着跳着,嬉戏在蓬草间,原先偶尔的啼鸣也渐渐汇聚成欢快的大合唱。踩在草地上,软绵绵地,听得到雨水溢出的声音。是的,农人们不是常说春雨贵如油吗!这饱浸雨露的土地孕育着多么无限的生机啊!
河渠边,有几位垂钓老者,披蓑戴笠,持竿,静坐。我走上前,想看鱼儿上钩。但见鱼纶少有动静而老者却不急不躁。我似乎感觉到,钓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乎在这令人神清气爽的春天里深深的呼吸、细细的回味。在他们的心里,生活已酿成了一杯甘醇的老酒。
清明,也是怀念的时节,她昭示着生命轮回永续的规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陌上,三三两两的人群捧着鲜花,在墙根,在原野上,虽然见不到坟头,但他们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亲人曾安息过的地方,献上一束鲜花,烧上一陌纸钱,静穆地伫立。自从城区实行禁鞭后,人们祭祀的方式就有了改变。我想,喧闹的鞭炮声未必能够表达对亲人的哀思,静静的肃穆和深深的回忆才是最好的表达。“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这让我又想起了我的已长眠于地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突然觉得,他们不是逝去,更不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就在老家屋后的菜地里,在油菜花丛中,在桃李树下,只是以另一种状态生活,而我们还在延续着他们的生命。自然界就是这样,不生不死,不死不生,生死相依,生死相续,世代轮回,生生不息。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我们可以怀念,但生活还要继续。走在这清明陌上,我仿佛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走进城里,已是万家灯火。街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近旁的人家,厨房里已飘出诱人的香味,也许有莴苣、春笋,或是嫩嫩的香椿炒鸡蛋吧,这些清明时节的美味让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另辟蹊径]
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写了古城郊外清明时节的景象,引发了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蕴意丰厚,不失为一篇佳作。这个话题型作文,还可以选择议论文体裁,可以就中国传统节日被淡化的原因,展开深层次分析;或就如何进一步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发表我们的看法;等等。
(襄阳杨大文老师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