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低儿科门急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

2015-10-23由明影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组员儿科输液

◆由明影

由明影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 300052

1 选题理由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用给药途径,具有作用迅速、疗效快等特点。护理人员从核对医嘱、配制药物到输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发生输液不良事件,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门急诊平均每月输液约6000人次,护理工作量大,输液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12年2月输液总人次5200人次,发生输液不良事件(包含及时发现未发生的事件)62人次,发生率为1.19%。如何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确保安全、有效的输液治疗,是护理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此,医院儿科急诊护理人员在护士长带领下开展了QC小组活动。

2 小组概况(表1、表2)

表1 小组概况

3 现状调查

在无惩罚原则下[2],组员对儿科门急诊输液情况进行分析,并如实记录。据统计,2012年6月18日~7月15日输液总人次5800人次,发生输液不良事件(包含及时发现未发生的事件)68人次,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

进一步分析输液不良事件,液体外渗40人次,输液器两卡子同时打开导致液体混合12人次,累计百分比占76.46%,是本次活动改善重点。见表3。

4 目标设定

组员基于管理目标对自身能力进行评估,得出圈能力为80%。活动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 ×圈能力 )=1.17% -(1.17% × 76.46% × 80%)=0.45%。据此,将活动目标设定为:儿科门急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0.45%。

5 原因分析(图1)

6 要因确认

组员对末端因素逐一分析,排除“人多”、“药品种类多”、“剂量限制严格”、“配伍禁忌”、“患儿好动不配合”、“家属等候时间过长,情绪急躁”等6个不可抗因素,对其余末端因素进行一一确认,见表4。

表2 小组成员

表3 输液不良事件统计

图1 儿科门急诊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高的原因

7 制定对策(表5)

8 实施

实施一: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

全体组员召开会议,根据科室工作量、工作性质合理安排工作,加强分工合作,实行弹性排班,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搭配年轻护士,突发事件时增加人员,工作任务较少时调休。根据临床观察统计,输液室在上午9时~12时为输液高峰期,护士长根据实际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保证输液高峰期有充足人力,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实施二:加强巡视

静脉输液属侵入性操作,各种药物会对机体产生复杂影响,且儿科服务对象年龄小、不善表达。因此,全体组员加强对观察室的巡视,做好病情观察与记录,发生输液反应及时处理。

实施三:加强沟通

全体组员通过口头交流、发放宣传册、播放录像等,对患儿家属进行输液相关知识讲解。在墙壁张贴儿科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宣传画,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指导。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家属可借阅。定期召开座谈会,落实健康宣教,加强护患沟通。

实施四:优化操作流程

门急诊输液室分接药区、等待区、配药区、输液区、巡视区。传统门急诊输液操作流程为:接药区护士接收药物并核对(核对医嘱、药物)→手写输液序号→配药区护士化药配液→输液区护士核对(人工呼叫核对患者姓名、年龄及药物)→巡视区护士巡视病情,续加液体→输液结束(拔针)。由于患儿多、陪护多、人员密度大、患儿同名同姓或姓名音同字不同等,护士叫患儿姓名时家长容易出现错误应答,导致差错事故发生。同时,等候区没有滚动大屏幕,家属不能安心等待,造成秩序混乱。

组员对输液操作流程进行改造与优化。优化后流程为:患者带药物、医嘱到输液室接药区→护士接药,打印输液序号,给家属1份(核对1),家属拿序号看滚动大屏幕,等候呼叫→配药区护士按条码顺序配药,每个输液袋贴好条码(核对2)→输液区护士进行电脑呼叫,询问姓名,拿医嘱单、家属序号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核对(核对3)→巡视患者(健康指导、续液、拔针)→输液完毕。流程改造简化了环节,为患者和护理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安全的就医、工作环境,确保了输液安全。输液时采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杜绝了输液差错,提高了输液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保证了医疗安全。

实施五:严格执行交接制度

全体组员严格监督护理人员执行交接制度,做到“六不”交接,即衣帽不整齐不交接;本岗工作未完成不交接;准备物品不齐不交接;药品不齐不交接;环境不整洁不交接;危重症护理不周不交接。因未交班或交接不清产生的不良后果,接班后由当班人员承担全部责任。

实施六:拟定应急预案

输液患儿增加至300人次/日,病区启动调动预案,按输液高峰时段实行弹性排班;通知后勤增设走廊输液挂钩及输液椅;通知物业增设输液区管理岗,杜绝提前占用输液床现象;静脉穿刺室24h保安在岗维持秩序,确保医护人员及患儿安全。

表4 要因确认

表5 制定对策

图2 活动前后小组成员能力比较雷达图

输液患儿增加至350人次/日,全科启动人员调动预案。汇报科里,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输液组数,加快周转率,提高工作效率。

输液患儿增加至400人次/日,汇报医院及护理部,寻求全院支援。

9 效果验证

据统计,2013年1月儿科门急诊输液总人次5530人次,发生输液不良事件(包含及时发现未发生的事件)14人次,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25%,完满达成活动目标。

与此同时,组员在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积极性、责任心、QC手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均较活动前有所提高,见图2。

10 巩固措施

修订护理操作流程及制度,上述有效措施纳入科室常规,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不定期抽查并考核。

据统计,2013年2月 ~3月儿科门急诊输液总人次9830人次,发生输液不良事件(包含及时发现未发生的事件)24人次,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0.24%。这说明护理人员能正确执行有效措施,并能把活动效果维持在良好水平。

11 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此次活动极大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护士的价值感、自豪感,提升了护士的个人能力和素养,增进了集体凝聚力[3],有效降低了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小组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儿科输液安全管理的实践操作,努力提高专科护理质量。

[1]张 静,何淑贞,靳爱红,等.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6 -8.

[2]徐林珍,黄丽华,胡斌春.浙江省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系统的构建和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2):1101 -1102.

[3]李兴革,张巧利,杨 乐,等.QC小组干预降低输液室输液不良反应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4):601-602.

猜你喜欢

组员儿科输液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颈枕输液袋
还是不错的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