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尝试
2015-10-23邹剑
邹剑
【内容摘要】学校体育真正的本质是育人,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体育教学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应正确发挥评价的功效。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体育 教学评价 终身体育
新课标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过去体育评价一般都是以对学生体育项目的考核分值为主,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公平的因素,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我们尝试评价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体育运动中去。
一、评价应重视运动参与、锻炼习惯的培养
锻炼习惯养成,是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是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锻炼习惯的养成应从早抓起,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与习惯的最佳时期。
1.激励评价鼓舞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教书育人的种种迹象表明,对学生优点、长处的欣赏、赞美,可以使一个人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成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何况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呢?他们更需要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那些体质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体育锻炼中不断丧失自信。
2.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结合促进初中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初中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老师和家长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起床做仰卧起坐,每天下午放学后慢跑回家等。制订计划要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3.改革学校体育比赛评奖方式,鼓励参与、注重拼搏精神
正如奥林匹克精神:重在参与。培养重在参与,健康第一的观念,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也要体现。以往比赛中除了能取得前几名的学生,其他学生似乎成了陪衬,难以得到参与的激励。而比赛中如果能按参数人数全体都取名次计分,然后记个班总分。这样既鼓励了参与也强调了团队的力量。特别是长跑这样锻炼意志比赛,评奖方式的改变更能激励每一位参赛学生努力完成自我挑战,也能使其他学生勇于参与比赛,获得成功和快乐。
二、评价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促使学生持续发展
以往的成绩评价只是到期末或单元学习结束才进行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努力。项目考核的评定也是统一的标准,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能力。更科学的做法应该增加过程性评价和进步指标。
1.行为态度与学习态度的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从学习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学习态度与行为细化为以下具体评价指标:①出勤:能够做到提前到课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事请假;②课堂表现:能够做到听讲认真,积极参与,遵守纪律;③运动着装:能够做到不带有碍锻炼的物品上课,穿适宜运动的服装。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细化为:①勇于克服困难,中途不退缩;②能够树立自信心,勇于创新,敢于展示自我;③尊敬老师,积极配合与帮助他人。
2.素质考核的过程评价和差异评价激励学生持续发展
由于传统素质都是统一标准,一考定终身。考核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付出较多努力和练习的学习项目。例如跳绳和400米跑,在学期初或单元学习初让学生对照原来的考核标准制定自己的目标。老师帮测试下初始的,到期末或单元考核时再次进行测试,对照前后成绩,平常积极练习并取得进步的学生应给以额外的加分奖励。这样很多天生身体素质不突出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得到好的评价。
3.鼓励学生培养特长项目,为终身体育打好技能基础
各个体育项目都很好的学生很少,但凡有一两项体育特长的学生总能保持很好的锻炼兴趣和锻炼习惯。通过特长评定加分,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
三、实施过程中值得反思之处
1.教师教学和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首先是改变了传统的、追求单纯发展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做法,现在的教学重点转移到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水平的素质教育发展中来。教师传统的课堂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鼓励性评价,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