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让寓言教学常教常新

2015-10-22郭春凤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伊索牧童寓言

郭春凤

一、 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通过阅读和其他训练手段,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情感的,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与小时候听故事不同的是,原来只是知道“写什么”,而现在品读文本,还要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知道“怎么写”。《伊索寓言》中的三则故事,虽说内容一目了然,但是,课堂上对于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样不能少。如《牧童和狼》里面,牧童两次大叫“狼来了!狼来了!”的不同心情,要让学生在边读边想象中用心地体会。第一次,从“哈哈大笑”一词可以看出,牧童是在跟村民开玩笑,捉弄别人。而“慌忙大叫”“喊破喉咙”,可见第二次的大叫,是牧童真的害怕了。接下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将自己放入当时的情境中,再来演一演,学生不但能把握准语气,读好这个故事,还能加入自已生动的表情来深情演绎。要知道,再小的故事,也有表达情节最关键的点,我们在课堂上只有紧扣这些节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品悟,触摸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度,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 寓言意义的提升

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更好地明白了“寓体”,寓言的学习还要透过故事,明白其中揭示的“寓意”。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常常会用简短的话加以总结,如《蝉和狐狸》就是要学生像蝉一样,学会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学生通过故事的学习,知道了要多提高警惕,提防身边心怀不轨的人。不过,学生在交流学习所得时,有人则从要善于识别他人的“花言巧语”着手,他们从“故意”“赞叹”两词中,看出了狐狸的不怀好意,狐狸话中的那连续四个“您”, 彻底暴露了狐狸的奸诈与狡猾。学生认为,当别人对你特别奉承,努力想要讨好你的时候,我们就该特别小心,保持冷静的头脑,才能真正分清自己眼前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学生见多了生活中上当受骗的人,痛恨那些到处行骗之人,于是文中的蝉给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首先,自身得努力学好防‘骗招数。其次,文中所指从“别人的灾难中获取教训”,则是由人及己的另一种策略。学生这时的讨论,已经是对寓言意义的再一次提升,是他们联系生活、对照文本引发感想获得的“大智慧”。

三、 现实指导的迁移

《伊索寓言》的魅力,正是在于其通过故事揭示的道理,总是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伊索擅长用小动物来结构故事,而在不同的时期,让人们对于小动物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如《狐狸和葡萄》,文末作者写道:“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学生的生活中,有着“酸葡萄心理”的人还真不少,所以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有学生却认为,这里的狐狸并不傻,你看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为了自己的目标,非常努力,只是实在无能为力了,才放弃,他做得对。因为,我们如果一直对不可能做成的事坚持,这岂不是在浪费时间吗?还有学生补充说,狐狸对自己做不到的事,他也懂得自我安慰,我认为这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太多的人因为一次失败,几次挫折,就再也不去努力了,甚至还有想不开自杀的。如果像狐狸一样,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学生给狐狸“平反”,说出的是当下小读者最真实的心理。我趁势鼓励学生: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学们今天再来读2500年前的这些故事,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伊索确实是个智者,他的这些小故事,直到今天还有如此深刻的现实意义,你们可以在课后去读读《伊索寓言集》,好好领会一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今时今日,当学生再读这些故事,我们应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在寓言意义上的适当迁移。

笔者认为,即便是像《伊索寓言》这类较易理解的文体,我们也该带着教学研究的眼光去创新,在课堂师生的互动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体现时代的气息,彰显这些文学瑰宝的独有价值。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晨曦小学)

猜你喜欢

伊索牧童寓言
牧童学画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牧童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寂寞的牧童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