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5-10-22温圆玲叶飞霞
温圆玲 叶飞霞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快速地涌入各个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90后”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正值人生奋斗的黄金阶段,他们向城市的迁移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而且是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到心理状态全方位的转型和变迁。面对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新变化、新特征,如何有的放矢地加强引导教育,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关系到这一群体的未来走向,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新形势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期望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过高中教育,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要普遍高于文盲、半文盲的第一代农民工群体。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要好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要么先在农村文化的背景下接受教育再到大城市接触到更加优质的文化,要么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大城市接受优质文化的教育,因而普遍具有多元化和开放的价值观。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上比父辈有更大的志向,希望更多地融入城市,在城市买房、工作、生活才是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明显高于他们的父辈,求职时对公正待遇的诉求比他们的父辈更为强烈;对于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政策的不满,他们敢于通过法律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
(二)缺乏敬业精神,受挫能力较低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户口上是农民身份,但其中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极少经历过艰苦的生活。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能力相对较差,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待加强。另外,虽然他们本身受过较良好的教育,自身期望值较高,但是因没有经历过他们父母经历过的艰苦,即使勉强被父母说服进工厂,也是思想不稳定,管理严格或者是待遇稍低,他们就会“裸辞”。而且,绝大多数“90后”不愿意继续当父母辈一样的工人,在就业上有着更多的选择和诉求,可高技术工作胜任不了,低水平工作又不愿意干,因此,时有“闪辞”现象发生,让企业陷入招工难现状。
二、新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定位不明晰,乡土观念减弱
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为新生代农民工打上了明显的“边缘人”印记,生活在城市,“根”却在农村。这种二元结构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内心无法认定自己是属于城市还是属于农村,这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形成正确的心理定位和社会定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时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见与歧视,虽然在职业上他们是城市中的工人阶级,但在身份和户籍上却是农民,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产生强烈的怀疑。在这种个体社会定位不清晰的情况下,作为年轻一代的农民工很容易无法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且对于自己的家乡,由于很少近距离的接触,乡土观念也在逐渐淡薄,这也造成了农村大量人员外流,只留下老人和儿童,不仅不利于农村农业生活的开展,也不利于农村的稳定。
(二)工作层次较低,工作状态不稳定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对工作期望值也相对较高,但与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城市青年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技术和能力上却存在一定差距,只能先从事工资水平或者技术含量不太高的行业。但是又由于他们自身通过城市生活的耳濡目染,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希望可以获得城市的认可,因而长期处于对工作“不满意”的状态,工作效率低下,敬业精神缺乏。再者,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从学校直接进入社会,缺少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对于低技术的脏活、累活从心底产生排斥和抗拒。一旦他们遇到失败或者挫折,就容易辞职走人,从而也使他们时常走在求职的路上。而当前,农民工就业又呈现出“短工化”的趋势,这也反映出劳动者对于薪酬、职业前景等的不满。随着现在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的凸显,新生代农民工年纪轻、有活力、思想活跃,就业也有了更多的诉求,而目前不少企业所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环境又暂时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农民工流动性增强,工作不稳定。
(三)生活上婚恋地域取向成问题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从他们踏进城市那天起,就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感染下,他们的婚恋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向往自由恋爱的模式,对传统的婚恋抵触排斥。但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在他们的记忆中存留,他们很难决定是应该回到家乡还是在工作地点成家立业。由于他们现在工作和环境的制约,以及自身经济、学历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接触到的异性很有限,意识到自己在城市找对象无希望后,还是要按照中国传统的思想,以地缘为条件,回到家乡相亲结婚。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回到家乡,意味着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问题的出现,而空间的分离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家庭隐患;借婚姻进入城市的女性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且在外人甚至丈夫眼中,她们很难是平等的。因此,在新形势条件下,这种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四)思想和行为缺乏引导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性普遍比较大,居住场所也会因一段时期的工作需要而经常迁移,因而仅凭社区的管理系统难以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管理,思想道德教育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从学校步入社会后,很难再有机会进行深造,他们作为第一代农民工的孩子,本身受到的父母关爱教育比较少,父母也没有很多的经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导,在家庭这方面,他们的思想教育比较缺乏。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认同感较低,普遍不愿再回到父辈生活过的农村,农村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对他们同样失去有效的影响。这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状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更是无处不在,对“90后”群体有着极大的诱惑。新生代农民工正是这一年龄段的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各方面的诱惑,加之思想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极易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的良性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
三、新形势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以改善户籍制度为源头,明社会定位,促思想建设
当前,国家正在试点进行改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先城后乡”的不平等待遇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市场时处于劣势地位,同等条件下只能从事比较脏、乱、差的工作,即使同工也不同薪,也带来诸如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农村一方面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政府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和合适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或新生代农民工个人,都难以预计进城后的情况。为此,需要深化改革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体制和政策,例如城市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打破城市公平就业的不平衡性,有效提高农民工素质培养。从而也可以增强他们自己的社会定位,增添社会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他们的下一代,可以平等地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和其他公共资源,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德育观。
(二)以系统的培训机制为依托,增自信保稳定,促思想建设
一方面,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来说,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教育需求,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享受当地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本来就很微薄,除去被克扣、拖欠部分和日常消费之外,很难再拿出钱用于教育和培训,尽管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具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却十分有限。政府可以筹集资金,依托民办高校、职校技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批轮训方式。推动政府购买或企业委托培训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培训服务。企业也可以依托政府相关政策,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改善薪资制度和完善管理制度,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发展中,这样,也可以解决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一旦有了技术傍身,获得了良好的培训,也可以改变工作不稳定的现状。
(三)以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为背景,建美好家园,促思想建设
虽然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怀着“城市梦”来到城市打工,也大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当前国家政策强调要确保农村粮田土地,更少不了农民的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受过较良好的教育,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是未来农村大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工作,在国家政策之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然而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项目以及良好的法制环境成为创业的重要障碍。因此,相关部门可争取银行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机构的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施行专项贷款,进行小额信贷,以资助的性质、贷款的形式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资金支持。同时,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增添他们的乡土情结,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情感。此外,还能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家庭因地缘因素和空间分离带来的隐患,进一步促进家庭的和谐。
(四)以转变企业管理方式为力点,增归属感,促思想建设
在新形势下,随着时代发展,农民工主体的变换、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企业不能一味地抱怨农民工职业忠诚度不高、跳槽快,也应该想想自身是否为农民工提供了合适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当然,农民工自身也需要避免心态浮躁,更加务实工作。就企业而言,还应理解并且适应“90后”就业者的变化,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除了不断提高福利待遇之外,改善工作环境、减小劳动强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也很重要。企业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认同自身的企业文化,并且践行其中,这样,不仅增添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而且还能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