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科研之途收获一路风景(等五则)

2015-10-22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子课题刘老师名师

朱圆:在教科研之途收获一路风景

一是享受学习的充实。记得第一次参加工作室活动,地点就在这个会场,活动还没开始,就拿到了厚厚的一摞子书。接下来的每一次活动,导师赠书几乎成了保留节目。如《我的教育诗——刘友开教育教学研究诗集》等一本本书,涉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就这样一步一步走来,自己的语文学科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丰厚、扎实,心里也在日益充盈。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拥有丰厚的语文学科知识,让这些知识来支撑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儿,工作室的学习给了我许多、许多。

二是感受规范的乐趣。在导师刘友开先生的引领和严格要求下,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一项常规教研活动。他要求各子课题每周进行学习培训,定期召开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阶段性工作会议。每两个月,他都会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性活动的记录检查,及时掌握各子课题研究的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我们予以解决。每一学期结束,导师都会对照课题研究计划和目标,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进程。对完成得好的子课题,他会组织各子课题组前往学习观摩,相互借鉴。就是在这样的督促与指导之下,我带领着我的团队——口语交际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的子课题组,跟随名师工作室的脚步,逐步走上了课题研究之路。

三是享受成长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了课题研究之后,我开始读懂了这句话。我带着一种探究的的心和学生一起上课,学生给我的课堂教学结构提意见。真实的交流情境中,我们享受着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带来的幸福,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起享受课堂,其乐无穷。我的口语交际课题研究,闪烁着个人创造的光芒,同时,它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和学校的团队老师,一起学习、思考、探索、交流、研讨,自己提高了,形成了口语交际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和多个精品课例。课题研究,给自己带来了收获,给别人带来了动力,这真是一种幸福。

四是收获浓浓的感动。三年的语文名师工作室学习,使我端正了严谨踏实的研究态度,学到了诸多的专业知识,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从刚进入工作室的第一次发言,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无私交流,到开展子课题汇报前的悉心指点,到结题时导师一次又一次精心修改指导……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置身于浓浓的语文情怀之中。这里没有猜忌、没有诋毁、没有嫉妒,有的是关心,是帮助,是彼此的激励,让我的心总是洋溢着满满的感动与幸福,愿意为之努力、为之付出更多更多。

(朱圆,镇江实验学校教务处副主任)

赵婕妤:且行且思,智慧共生

我们子课题《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起步时,满是困惑,一片迷茫。是刘友开导师的悉心指导,亲自授课,带着他的《读写并重地营造“老古诗”教学新的生长点:学写“新古诗”》的研究成果来到了我们中间,使我们眼前一亮。他不仅给学生一次诗歌的滋养,也是带给我们子课题团队一次诗歌的大餐。三年间,我们不断改革“古诗”传统教法,走上“新古诗”既教读又教写的教学之路,借以培植母语华文国粹——“老古诗”“后继有人”的新苗。我们子课题团队通过学习研究、课例讨论,学生创作指导等,努力地前行着。通过研究,团队教师发展了,教师的说课稿有四篇刊登在《名师说课》上,课题组成员每年都有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在评比中获奖。学生创作的诗歌,学校编辑了《爬山虎,我的梦》诗刊,在市诗刊评比中获特等奖。成员汤平老师也致力于唐诗宋词的创作,现已创作古诗词有一百余首,活跃在0511论坛,以诗会友。

我们子课题组,对“新古诗”课堂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基本式及其精品课例的探索、研发,为目前古诗课文的有效教学注入一股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走出一条“读写结合并重”之路。

入室有所获,出室有所为。期盼在未来的日子里,工作室全体成员更加豪情满怀,将“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教学基本式的研究”成果作进一步推广应用,与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的大道上一路前行、一路铿锵!

(赵婕妤,镇江市孔家巷小学支部书记)

张伟:我在刘友开语文名师工作室中茁壮成长

还记得,第一次作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观摩了名师工作室《小学科普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的子课题研讨活动,从研究课到研究汇报,那份工作室特有的教学研究严谨、扎实和高效的风格深深感染了我。在名师工作室热烈的研讨中,我聆听了刘友开老师和各位成员的精彩点评,激动之余也鼓足勇气参与了评点,耳听口述,真是受益匪浅,更让我欣喜的是,我的发言还得到了刘老师的肯定和褒奖,倍受鼓舞之中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真研究”!

还记得,第一次作为名师工作室研课的主备人和执教者,得到了刘友开老师及名师工作室诸多老师的悉心指导,现场研磨,尤其是刘老师对设计的精雕细琢、严谨,更让我感激之至。无论是教学的思想、态度、实践,对我的帮助都是巨大的,使我终以较为成熟的《少年王勃》一课呈现给大家,为课题建模提供了参考,也赢得了名师工作室各位核心成员老师的“拍案叫绝”。这其中的锻炼和个人成长是前所未有的,似乎也犹如“少年王勃”初露锋芒时那样的快感。

还记得,第一次承担了总课题中子课题的研究,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独立领衔研究的名师工作室麾下的子课题。机会和压力同时而来,时间虽短,但紧张而又充实。“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马不停蹄的研读教材,学习理论,研课磨课,快节奏、高效率地构建起了《小学说理类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和典型课例。这对我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因为我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有了共同思考和实践的载体,有了研究和实践的过程经历,也就有了自我发展的收获和成果。这都得益于刘老师的引领和子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所负责的子课题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课题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教学研究水平。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好运也会接踵而来。我再次被刘老师提点,参加了与上海杨献荣名师工作室的同课异构活动。可以说,那一段磨课历程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它饱含了刘老师的良苦用心,凝聚了工作室老师的集体智慧。从金山实验学校到南徐小学再到镇江实验学校,一次一次磨课,工作室老师放下繁忙的工作,如兄弟姐妹般无私的帮助,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每一次,刘老师也都亲自主持,一次次推翻,一次次重建。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他的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着实让我折服,那份勤奋和刻苦也深深感染着我和工作室的同仁们。

(张伟,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副校长)

陆其勇:名师工作室助推我成长为特级教师

我是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刘友开工作室”中的一员。三年多来,我在刘友开导师的引领和帮助下,实现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飞跃——被评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我做教师的时间已经算是很长了,二十二年;我做特级教师还很短,才一年。我感觉自身的成长往往源于长时间的积累、历练和思考。一如酿酒,越陈越香。总是在不断地选料、揉搓、滤汁、静置、发酵、陈贮反复酝酿方成上品。我还有很长路要走。我希望得到刘友开导师和工作室同行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关爱,我也将竭尽全力的能够为大家服务,做好大家的牛马,共同做好每一件小事,成就一个有长远规划的,做成大事的集体——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

(陆其勇,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副校长)

史慧萍:三年磨一模式剑,推广应用再给力

同心协力向前跑。三年里,我们在刘友开老师的带领下,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炼。我还记得在金山小学进行开题论证,我拟定了开题报告;还记得在孔家巷小学进行《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研讨会,课堂上学生仿写的“新古诗”得到阵阵掌声;还记得在宝塔路小学进行《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研讨活动;还记得在韦岗小学进行《历史故事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研讨,在我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上,没料到韦岗的孩子入情入境,刘欢的《从头再来》让他们泪眼模糊;还记得两次带队参加现代与经典的学习,虽然听得腰酸背疼,但仍旧津津有味;还有许多的“我还记得”……

专家评点堪自豪。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构建了18个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我们中许多人在上研讨课、学习交流中又成长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出书了!国家督学,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这样评价我们的研究:“实践化的理论,理论化的实践”。他还说:“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培育了一种研究的品质和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语文教师。这是一种研究的方向,完善了一种研究的路径,这比著作本身的意义更大,也更重要。”专家权威性的总结、评点和提炼,让我和我们研究团队充满自豪感和幸福感。

推广成果重担挑。如何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呢?现场推广、网络推广、刊物推广这三种形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推广我们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今后,我将和各位课题组成员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饱含我们团队集体心血和智慧的丰硕成果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并加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教科研工作的美好未来。

(史慧萍,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教科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子课题刘老师名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小学数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