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异视角下的隐性恭维语
2015-10-22解峰
解峰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32)
社会变异视角下的隐性恭维语
解峰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32)
近40年里来,恭维语尤其是显性恭维语受到广泛研究,而汉语隐性恭维语的关注聚焦深度不够。基于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研究方法,文章对语言变量汉语隐性恭维语及社会变量使用者的年龄、阶层和性别相关度进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使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现象得到规律性解释。
隐性恭维语;汉语;社会变异;语言变量;社会变量
恭维语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且并非一定公式化,在某种体裁中趋于隐性形式[1]。语言变异是社会变异的象征性表现,随着人们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变量而变化。操同语言的本族人并不一定遵循相同的语言规则[2]。当代中国,恭维行为中不同社会特征的人在使用恭维语时有不同的偏好模式,多数研究驻足于显性恭维语及其应答,隐性恭维语(IC)研究较少。笔者研究了汉语隐性恭维语(CIC)的特性并探讨其作为语言变量与说者社会阶层、年龄和性别等社会变量之间的变异情况。
一、理论框架及相关回顾
(一)变异理论
变异被定义为社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联。这些社会变量包括社会阶层、性别、年龄、语言变量及语用变量。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年龄与语言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是探讨语言变量和社会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相关性的适宜理论,所以是此论文主要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国外研究中,学者们强调了具有显著公式化且较易判断的显性恭维语。Ronald Boyle[3]指出研究中对IC的忽视。随后Silvia Bruti[4]通过研究跨语言字幕翻译再次强调IC对积极和消极礼貌言语行为的强大战略功能。
国内研究中,学者们对IC也有涉及,Ye lei[5]的研究中认为在汉语恭维语的使用和回应上男女有显著差异,许静[6]对上海人恭维应答做了社会变异研究,以便对上海人在不同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等三种变量下如何应答恭维语做了详细解释。许的研究拓展了变异理论。随后,权力宏[7]研究了男女在称赞语使用及其回应差异性。综上所述,虽有研究提及IC,但探知CIC作为语言变量和社会变量(社会阶层、性别、年龄)之间相关度论文较少,且前人的研究又有各自局限性,故此调查研究旨在对这一领域做一些补充完善。
二、研究方法
基于前人理论和研究,文章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第一,CIC的总体介绍;第二,不同性别使用CIC时是否有显著差异及原因?第三,不同社会阶层使用CIC时是否有显著差异及原因?第四,不同年龄使用CIC时是否有显著差异及原因?
数据采集过程中,笔者通过电影对白摘录、问卷调查和自然观察三方式获得语言变量CIC,研究中笔者严格控制和语言变量相关的三个社会变量:即三个年龄层次老中青;男女性别比例各占50%;根据中国社科院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设定中等阶级上中下三个阶层。
问卷调查中,笔者设计10个场景三种年龄层次的问卷,就外表、服饰、能力、所有物、性格、孩子等话题进行调查。选项问卷和DCT问卷共存,经对问卷前测修改,笔者将问卷发往北上广、洛阳和太原等五个城市。研究中,笔者将语言变量CIC使用定为因变量,社会变量受试者的社会阶层、年龄和性别定为自变量。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研究,笔者采集486例CIC,共收回有效问卷282份,收集215例CIC。经编纂和spss17.5卡方检验和百分比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CIC的总体分析
汉语隐性恭维语(CIC)是一种积极间接言语行为,无固定公式化句法模式,间接性贯穿始终。理解它依赖一定语境背景知识。表达时恭维双方都需要运用一定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和接受,是一种能更加巧妙和更高策略地来维护被恭维者积极面子的恭维语言。IC不仅能解决听话人是否接受还是拒绝的两难境地,还是一种降低被恭维者消极面子压力的有效策略。如:“小姨,您这饭做得和饭店里的一样。有福气的就数我叔了,这饭店的菜都和您做的没法比。”在中国礼貌的精髓——尊重和谦逊指导下,CIC的使用表达了恭维者对被恭维者的羡慕和亲密,使恭维双方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二)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笔者根据《报告》所划定我国中等阶级中的上中下三个社会阶层进行调查。鉴于社会上层和底层笔者较难接触,故本文只对中等阶层中的上中下进行研究。
表1 不同社会阶层IC使用情况
表1经卡方检验我们可以看出三个社会阶层使用CIC有显著差异,呈递减趋势,依次为:中上39.1%,中中37.9%,中下23%,中下阶层使用CIC频率明显少于其他两阶层。究其原因,《报告》是根据人们的职业、教育程度、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来划分阶层。社会阶层和人们的教育水平、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及CIC的使用频率成正比。值得一提的是,中上和中中无太大区别。原因在于,中上层和中中层基本上有高等教育背景,语言也相对规范和易理解,交谈中他们更懂得礼貌,会使用CIC避免听者感到尴尬。中下层包括个体劳动者、服务员、工人、农民等,基本没有大学以上的教育背景,语言相对简单直白和缺乏艺术性甚至有些粗鲁,所以更愿直接表达欣赏和赞美,甚至认为思考话语如何表达是浪费精力和时间。
(三)性别
男女在语言交际中,男性喜欢谈论自认为重要感兴趣的事情喜欢发表指导性意见,很少愿意诉说自身问题。女性比男性更具合作性,不喜欢左右话题,言谈更加礼貌[8]。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在CIC使用上可能存在关联,男性占54.3%,女性占45.7%。初步肯定男性较女性倾向使用IC。因为P=0.050,详细数据分析如下:
表2 不同性别间IC使用情况
表2说明不同性别间使用CIC有显著差异,53.5%的CIC是由男性提出,其中32.9%为男性之间,20.6%为男性向女性提出。46.5%的CIC是由女性提出,其中22.6%为女性之间,23.9%,为女性向男性提出。由此看出男性更愿意用CIC恭维同性而非异性。女性更愿用CIC来赞扬异性。究其原因,男性和女性经历不同的社交群体,使得他们在运用和理解语言上风格不同。男性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主控性,而女性多讲究合作和同伴之间的平等以建立和巩固亲密的关系。正是由于各自有着完全不同亚文化圈,男性强大社会权势使他们在交往中更愿处于支配地位,所以他们认为显性恭维语是一种效果较差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认同。而女性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她们更倾向于使用显性和公式化的语言来恭维别人。调查中,笔者看到愿意填写DCT有创意CIC男性占多数。再者,男女性看待恭维语功能是不一样的。女性认为恭维是一种表达认同礼貌的支持对方的积极言语行为,而男性更加注重恭维的所指意义和评价意义,认为显性恭维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而更倾向于使用CIC。
(四)年龄
言语交际时年龄也是影响言语交际的一个重要变量,语言变异中年龄的极差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变异,体现在一代人不同年龄阶段对某些语言变式的使用所产生的变化。本文研究了三个年龄组:青年组:18-35岁;中年组:36-55岁;老年组:55岁以上。
表3 不同年龄组IC的使用情况
表3可以看出,经卡方检验三年龄使用CIC有显著差异。儿童的语言变化相对简单,老年人基本与流行语相分离。青少年代表了语言的发展趋势。老中青使用比率为16.5%、33.7%和49.8%。可得出青年比中老年更愿意使用CIC,因为年轻人基本都有高等教育背景,说话更加礼貌有艺术性,言语中充分考虑到被恭维人的积极面子,减少语力之强迫性并尽量让听者舒心。且青年人语言与新生事物联系紧密,他们会将听者比作年轻时尚的明星。再者,社会变异强调“显象时间”研究,从当前40岁人的言语可以看到20年前的语言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年人代表保守困苦的一代,语言较为直白,恭维语会较多使用显性,而随着社会时代进步,语言逐渐丰富,新词较多,人们就会更加艺术地恭维别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CIC会逐渐生动有效多样化,使用频率也较过去频繁。
四、结论
文章从社会语言变异角度研究CIC使用与社会变量之间相关性,强调了语用变量在构建和维护个体间和多种社区成员间的战略和动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等社会阶层中社会阶层的高低和CIC使用频率成正比;和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CIC;而年龄与CIC使用则呈反比趋势。汉语中隐性恭维语在本民族内部可以很好的解决国人礼貌这一问题。
[1]Herbert,R,K.The sociology of compliment work: an ethno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sh and English compliments[J]Multilingual,1991,(10):381-402
[2]Wolfson,Nessa.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 complimentinginAmericanEnglish.[C]MA: Newbury House,1983:82-95
[3]Boyle Ronald.‘You’ve worked with Elizabeth Taylor!’phatic functions and implicit compliments.[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1):26-46
[4]BrutiSilvia.Cross-culturalpragmatics:the translation of implicit compliments in subtitles.[J]The Journal of Specialized translation,2006,(6): 185-197
[5]Ye,Lei.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C]In G.Kasper(ed.),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University of Hawai’i,1995: 207-302.
[6]许静.对上海人恭维语应答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语言学2002(4):217-227
[7]权力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J]现代外语,2004,(1):62-69
[8]Lakoff,Robin.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J]Language and society,1973,(2):45-79
(责任编辑 郭佳)
H313
A
1673-2014(2015)06-0061-03
2015—10—26
解峰(197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