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的心电图比较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15-10-22汤莹珏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6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尖导联

汤莹珏

(浙江大学校医院心电图室,浙江 杭州 31005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的心电图比较及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汤莹珏

(浙江大学校医院心电图室,浙江 杭州 310051)

目的 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的心电图,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冠心病患者59例(A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5例(B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胸前十二导联 EC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ECG差异。结果A组R 波(>0.25 mV)为70.91%(39/55),高于A组50.85% (3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 段压低84.75% (50/59),高于B组65.45%(3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 波倒置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典型症状易被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可应用ECG进行检查、分析,并结合临床症状以进行诊断。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心电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冠状动脉内膜脂类物质堆积、斑块形成等造成动脉腔狭窄,导致血流受阻及心脏缺血。心电图(ECG)是临床较为简便的诊断手段,敏感性较高,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筛选价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属于特殊类型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其发病率较低,以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室游离壁及下1/3室间隔心肌肥厚为特征,室间隔基底部多无肥厚,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以胸前导联巨大倒置 T 波为主,临床上常忽视,且临床心电图也常表现类似缺血型ST-T改变,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等疾病[1-3]。本研究旨在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的心电图特征,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冠心病患者59例(A组),男性30例,女性29例,年龄39~74岁,平均(61.45±7.29)岁;选择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55例(B组),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3.08±7.36)岁;心悸12例,气短12例,活动后心前区胸闷、压榨性疼痛21例,持续约5~10 min,休息后可缓解。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原发性心肌病、血压异常患者及心脏瓣膜病等所致的心肌缺血。

1.2方法和指标:两组患者均静息平卧,对两组患者进行均行胸前十二导联 ECG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ECG差异。应用美国PhilipsTrim Ⅲ12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机,描记静息状态瞬时体表心电图。描述两组患者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主要包括: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2.5 mV(R 波增高),且 RV4>RV5、RV6;以 R 波为主的导联 T 波与 R 波方向相反(T 波倒置);ST 段下移>0.05 mV[4-5]。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R 波(>0.25 mV)为70.91%(39/55),高于A组50.85% (3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 段压低84.75% (50/59),高于B组65.45%(3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ECG结果比较[n(%)]

3 讨 论

ECG广泛用于临床,因操作简便、检查费用低,是临床心肌缺血常用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肥厚型心肌病是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充盈受阻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与经典的肥厚型心肌病不同,以室间隔肥厚为主,其肥厚的部位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处,及其附近心肌。本病进展缓慢,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可出现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症状,且多在中年才出现典型表现,常规体检、实验室检查难以检出。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中虽无特异性,但对该疾病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冠心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电图S -T 段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利用ECG对冠心病进行早期筛诊、诊断和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改变类似冠心病心肌缺血,在发病早期易与冠心病混淆[6-7]。

国内外研究认为心电图是临床辨别冠心病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8-9]。ECG变化主要由心室肌的复极和除极变化所引起的,心尖心肌肥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正常的心内膜复极顺序被破坏,导致心电图发生改变。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为:R波幅度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但左胸导联呈巨大倒置T波、ST 段水平型压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有:巨大倒置T波是其特征性改变,主要表现在中胸及左胸导联,酷似“冠状T波”,主要由于肥厚心肌排列紊乱引起心内膜至心外膜的动作电位时限明显延长。ST段压低;QT间期可有轻度延长;部分出现二尖瓣型P波;一般无异常Q波出现[10-12]。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表现为ST-T改变,急性冠脉供血不足可引起心电图ST-T可逆性、一时性改变,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电图ST-T持续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尖肥厚型患者的ST-T改变通常变化较小[13-14]。

目前临床以心脏超声心动图为主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但受声窗的限制,评估心尖部室壁欠佳,而且测量心尖部室壁的厚度也存在一定的变异。对于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在仔细分析心电图的基础上,结合疾病综合状况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效率[15]。综上所述,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特别是典型症状易被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可应用ECG进行检查、分析,并结合临床症状以进行诊断。

[1]陆娟,黎艳婷,冯砚瑜,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7):1137-1138.

[2]肖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的心电图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5):88-89.

[3]郭茂华,张淑爱.4种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7(8):793-794.

[4]赵永江,郑明奇,张宏,等.心电图P 波改变与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预后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7):980-982.

[5]孙英妮.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1):49-50.

[6]马巧稚.冠心病患者早期心电图S —T 段改变的特征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3):326-328.

[7]黄坤英.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7):144-145.

[8]Levis JT.ECG diagnosis: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 Permanente J,2013,17(2):84-87.

[9]孙建秋,潘群艳,叶君.动态心电监护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281-283.

[10]李娇.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与临床诊断意义[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21(2):87-88.

[11]Walpot J ,Pasteuning WH ,Shivalkar B.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elegant use of contrast-enhanced echocardiography in the diagnostic work-up[J].Acta Cardiol,2012,67(4):495-497.

[12]何小红,管霞飞,贾庆,等.12 导联动态心电图ST 段及最大ST/HR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3):143-146 .

[13]马红伟.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2):161-162.

[14]谢文刚,黄芝芹,李屏,等.体表心电图与冠脉320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9):138-139.

[15]邵龙梅.倒置T 波正常化改变在冠状动脉心脏病诊断中临床价值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2679-2680.

R541.4

B

1671-8194(2015)16-0152-02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尖导联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家族聚集性明显的肥厚型心肌病
欢乐过大年
超声心动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价值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甜蜜养颜季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