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桂东南(四题)

2015-10-22潘大林

广西文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石崇

潘大林/著

绝 响——广西容县真武阁

这是一曲绝响,一曲我国古代纯木结构建筑的绝响。

它就是容县的真武阁,静静地矗立在绣江边上,一立就是四百多年。

尽管它二楼以四根悬空的金柱承担着三楼的重量,但狂风撼不动它,暴雨打不散它,雷电击不碎它,地震摇不折它,火灾躲避着它,虫蚁敬畏着它,人们更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它。

绣江从东向西流过容县县城,经东南角转个弯,再向东北方向流去,拐弯的地方形成一个深潭,叫龙潭,龙潭之上的高地是现在的人民公园,公园里有两样珍贵的文物,其一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贞元十二年(796年)所铸的重达三千五百斤的景子铜钟,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二就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所建的真武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阁是一幢异想天开、技艺超群的建筑,它的惊世骇俗本应不亚于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后二者在当时建筑界曾引起过诸多非议,时间最终却给了它们肯定的评价。

天南杰构真武阁

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局限,真武阁没能像它们那样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但它在建筑史上的意义却仍是十分重大的。作为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的它,就现存楼阁的历史和建筑艺术而言,完全无愧于魁首的地位。黄鹤楼和滕王阁都是当代重建、年龄不过二十出头的伪古董,岳阳楼也才一百多年,而真武阁却高寿有四个世纪多!之所以称它为绝响,就因为其它楼阁都可以重建,但真武阁却是无法复制的,即使现代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今天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些巨大而笔直的铁力木了。

这个奇迹,是由四百二十多年前的一位无名工匠创造的。建造的初衷,是由于容城经常发生火灾,根据迷信的说法,火灾的原因是因为容城南面遥遥相对着中国道教的第二十洞天都峤山,那正是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火神的位置,就像人间俗语“官大一级压死人”那样,必须有更高一级、与之相冲相克的神祇来镇住它们。于是,人们想到了要建一座祭祀主管北方水神的天帝玄武(龟蛇)的庙宇,也就是真武阁。

明朝万历元年即1573年,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后期,那一年里世界上发生了不少颇有意思的事:中国湖南凤凰境内的苗疆长城开始建造;四川泸州一直沿用至今的四口老酒窖开始启用;而日本的织田信长打败足利义昭,推翻了室町幕府;那年十二岁的少年培根天纵英姿,进入了剑桥著名的“三一学院”;而德国人奥托则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七位,只是西方人不知道,我国的祖冲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开创了这个记录……

当年建造真武阁的工匠不会知道这些,他们只是默默地劳作着。据说唐代文学家元结任容管经略使时,要修建用以检阅军队的高台,工匠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的双手,不经意间就创造另一个世界奇迹。那位无名工匠建造真武阁的构思太过于奇特,尤其是二楼四根承重柱竟悬空而设的匪夷所思,不难想象在筹建之始就会引起怀疑和争议,但那位工匠坚持完成了它,这肯定得到了主事者,或者是当时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理解和支持。

真武阁的奇思妙想,并未能使那位杰出的工匠名垂青史。在漫长的科技教育无法普及的蒙昧岁月里,人们无法相信这么雄伟而精妙的建筑,是人力所能建造起来的。于是,关于鲁班仙师一夜造阁的故事和民谣,在当地传播开来了:“容县有座真武阁,柱脚悬空永不落。相传圣手鲁班修,一夜功夫众人作。”传说当年那位匠师接受了建造真武阁的任务,却很长时间没有招工备料,以致人们都怀疑他是个骗子。终于有一天,他到处给人送槟榔,请人于某月某日来帮忙造阁。那天晚上,突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次日早上雨过天晴,阳光灿烂,人们惊喜地发现,古经略台上巍然屹立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高阁,更令人惊奇的是,阁上二楼的四根柱子竟然都不着地!而答应过帮忙建阁的人,那天早上一觉醒来,都觉得精疲力竭、腰酸背痛,好像干了一夜重活似的。人们这才悟到,那位工匠就是鲁班仙师,他巧借众人之力,一夜之间就完成了这幢千古杰作!

四百多年来,由于科技知识的局限,普通人确实无法理解真武阁在建筑学上的真正意义,只能是惊叹于它的神奇,编造出了仙师造阁的神话。

今天看来,它的神奇至少有三:一是它高三层,十三点二米,用了三千多根、数百吨重的大大小小的铁力木构件,全部通过榫头串联吻合,互相扶持而不用一颗铁钉;二是二楼的四根内柱承受三楼的沉重负荷,柱脚却悬空不着地,最为精巧奇特;三是它的全部建筑重量,就靠一楼的八根金柱搁置在沙质经略台的石墩上,四百多年来历经多次暴风袭击和地震摇撼,它却能安然无恙。最近一次,2005年3月22日的一场十二级台风,把阁前一株数人才能合抱过来的三百年的古榕都掀翻了,但真武阁仍自岿然不动!

1961年年末,曾经留学美国的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的梁思成教授专程来拜访了它。这位清末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的公子,是一位容易动感情的科学家,他与林徽因的现代爱情故事,不知打动了多少多愁善感的男男女女的心。在20世纪50年代,他曾经流着眼泪极力反对北京拆除四周的城门,并预言说五十年后你们将重建假古董(世事的发展确实被他不幸而言中,据说现在北京要重建安定门了)。当时面对真武阁这幢神奇的古建筑,见多识广的梁教授也不得不折服于古代无名工匠的巧妙构思和高超技术,他在后来写成并发表在次年第七期《建筑学报》上的《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一文,一反学术论文用词冰冷的常例,连续使用了“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令人为脚下的悬空柱捏一把汗”“悬空的柱脚更显得神乎其神”“整座建筑,从主要梁架到这些更为重要的斗拱细部,都像杂技演员顶大缸或踩钢丝那样,令人为之捏一把汗”“不可思议”等热情有加的赞语,梁思成认为:“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样一座结构的力学分析并不是很简单的,其中许多因素互为因果地相互制约着以取得平衡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增减改动,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使整座建筑土崩瓦解。这样一个结构方案是一个极为大胆的创作。四百年前的这位无名匠师是怎样把它计算出来的,更是不可思议。”

这幢精妙的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材料学、力学、堪舆学和宗教学的巧妙运用和出色的平衡。梁思成对真武阁的考察,无疑是一次现代建筑大师与古代建筑大师的对话,他把真武阁的结构定性为杠杆结构,是十分准确而传神的。它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在没有大型起重器械的四百多年前,成功地吊装并拼接起这么庞大沉重的一幢建筑,实在是个大奇迹。

真武阁是中国古代纯木结构建筑的一个辉煌的顶点,从山西应县辽代的木塔到容县明代的真武阁,其间这种建筑文化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流播迁衍、如何与南方的杆栏式结构融合升华而画上了这个完美的句号,但与西方文艺复兴同一时期的真武阁建筑技艺,又为什么没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诸如此类的问题,给人留下了更深的思索和遗憾。

读书的声音——玉州高山村

高山村中的进士匾无疑是封建年代读书人的殊荣

中国汉文化的种子,往往不是存在于帝王将相之府,也不是存在于通衢闹市之中,而是存在于江湖之远的草莽之间,它们可能会在某一时段里不见了痕迹,但时过境迁,就会慢慢地生长起来,最后往往又成了社会文化的主流。回想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日子里,尽管开头之际汉文化都要受到严厉的排斥和贬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化却会像山野间的野草,铺天盖地、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将那些处于领导地位的外族文化样式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以致最后几乎看不到它本来的颜色。

之所以有这样的奇迹发生,就在于延续汉文化的土壤太过辽阔、太过深厚、也太过丰润、太过肥沃了,民族文化的种子深埋在这片土地里,像地层深处炽烈奔涌的岩浆,随时都会喷涌到地面上来。

走访玉林市玉州区的高山村,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延续的顽强力量。

高山村位于玉林城北五公里,村子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全盛于清朝,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两广地区的宗祠文化特色,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古宗祠十二座,古民居六十座一百五十幢,砖铺巷道九条,以及戏台、石碑、古井、古墓、石墩、围墙等古建筑,总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其中屋宇相接,巷道通连,蕴藏着深厚的民俗文化。而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里历代人才辈出,曾出过清代中期进士牟廷典、李拔谋等四人,明清举人二十一名,秀才一百九十三名,民国至今的大学生六百多名。这对一个今天仍然只有三千余人的小村子而言,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高山村现在有牟、易、陈、李、钟、冯、朱七个姓氏,数百年来,各姓村民一直能够和平共处、礼仪相待,这在其他杂姓聚居的村子里,也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因为他们崇尚文化的力量,坚持读书,知书识礼,堪称书香门第、礼仪传家。务农尽管是他们赖为生存的主要手段,但他们的目光却一直望着天下、望着朝堂。在他们“耕、读、渔、樵”四个字的日常生活中,“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效力君国、志在圣贤——这便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理想。

即使到了“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论早已不为人们信奉的今天,我们还是没有理由去贬低高山村先人们的这种价值取向。在社会分工相对简单的封建社会里,读书当官往往就成了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出小山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使自己的才华为朝廷所认可、把自己的学识奉献于社会、既造福百姓也造福桑梓、实现个人价值并光宗耀祖的主要途径。无论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杜工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不管他们抱有的政治理想如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大致相似的,而实现他们理想的途径,则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此外别无选择。

高山村人始终信奉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高山村最早建造的牟姓祠堂“著存祠”前有一副对联:“著大宗祀典,存百世馨香”,这样的企盼,不读书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牟姓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在村里兴办蒙馆(启蒙教育的小学),用以教育子女,培养人才。科举时代,村中的蒙馆最多时竟有十五家,甚至还办过日语私塾!村中其他姓氏宗祠,也都建立有奖学金制度,每年从蒸尝田的收入中拨出大部分经费,用以资助族内子弟读书或赴考。宗祠中便存有道光年间记载的奖励读书的制度:凡村中男丁,六岁入学即每年奖励六百文钱,到入大馆即每年奖励一千文钱。这种重视读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奇观。现在村里民间筹集的专门用来奖励优秀或特困学生的奖学基金会,也有十余万元。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的褒扬、对人才的敬仰,成了一份割不断的血脉,代代相传于高山人的心中。

就在高山村一幢古屋的墙头上,我读到了古代的民间画匠描画下来的一首诗:

夜半归来月正中,满身香带桂花风。

流萤数点楼台静,孤雁一声天地空。

沽酒唤醒茅店梦,狂歌惊起石潭龙。

倚栏试看青锋剑,万丈豪光透九重。

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情景啊:外出归来,身上带着浓烈的桂花香味,那显然是秋天,有数点流萤在飞,村子一片寂静。突然间,深远的秋空中传来孤雁的鸣叫,更显天高地阔、万籁俱寂。到村头的茅店里打酒喝起来吧,酒酣处引颈长歌,石潭里蛰伏的龙也被惊醒了。倚着栏杆,抽出匣中的青锋剑,剑刃上的寒光直射九重天外……

这是高山村那些好学而又超拔、洒脱却不懈怠的读书人的写照,也是令古往今来每个读书人都会为之所动的心境,就像出道之前的卧龙诸葛亮,身怀绝学,满腹经纶,处身于荒野之间,放歌狂啸,以读书喝酒自娱,而一旦为时势所用,就犹如出匣之剑,剑光到处,所向披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这两句话,还有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所谓:“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也都是这些富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读书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我想,这正是高山村作为文化村长期存在的意义,也是每个乡村里的读书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闲暇之日,穿行在高山村这些古色古香的民居之中,瞻仰着那些进士举子们曾经埋头苦读四书五经的地方,在徐霞客曾经留过宿的松城逆旅旧址前发怀古之悠思,身旁苔痕点点,脚下石板青青,眼前那些精致的描花绘草、雕龙画凤,在你的凝视下似乎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不经意之间,那些穿长袍马褂、拖长长发辫的先人,似乎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他一手拿着线装的蒙学课本,一手背在身后,引领着那些总角垂髫的学生,在高声唱读那些千古流传的诗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读书的声音舒缓而悠长,在屋宇间、在天底下久久地回荡……

人间此处称鬼门——北流鬼门关

明代镌刻的天门关名

鬼门关,本是迷信的传说,据说过了鬼门关的人,绝大多数是回不来的,能还魂再生的,是个别错被勾魂而阳寿未尽的极少数。但人世间却真有那么一个叫“鬼门关”的地方,它就在广西北流市境内,在北流与玉林的交界处。

这里有两座南北相向的山峰,南面的叫天门山,北面的叫龙狗岭,两峰耸峙,于一马平川之间巍然矗起,尽管绝对高度不过百十米,但俯仰之间,仍不失峭拔雄奇。由此往东是北流地界,往西是玉林地界,连接两地的道路从狭窄的山峡间穿过,古代是沟通中原和合浦、海南乃至于东南亚的重要孔道,现在也依然是联结大西南和粤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扼守这个往来咽喉的,就是鬼门关,也叫桂门关,由于它地处天门山下,因而又叫天门关。

这个人世间的鬼门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著名符号,民间便有“人过鬼门关,十去九不还”的说法。千百年前的鬼门关,地广人稀,山险路危,在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加上层峦叠嶂,林森草密,充满了瘴疠之气,长途跋涉来到此地的中原人士,由于水土不服,极易得病,有的就一病不起,埋骨他乡。

因而在古人的心目中,它确是一个险恶之至的关隘。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率两万兵马南征,经过鬼门关时曾在此立碑,首开了让此边鄙小关进入中原人视野的纪录。此后,鬼门关便有幸与众多声名显赫的重臣名将、骚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们笔下成为一个险恶得令人生畏、谈之色变的地方,他们的作品,更给此关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增添了令人追思遐想的无穷魅力。

唐代的诗人沈佺期被贬时走过这里,写下诗作《入鬼门关》:

昔传瘴江路,今到鬼门关。

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

自从别京洛,颓鬓与衰颜。

夕宿含沙里,晨行冈路间。

马危千仞谷,舟险万重湾。

问我投何地,西南尽百蛮。

一百多年后,唐宪宗时的一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时走过这里,也写了诗作《鬼门关》:“一去一万里,千去千不还。涯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李德裕主张强化集权,维护统一,本是个颇有作为的宰相,但度量不宽,二十余年间,他和牛僧孺等相互排斥,造成著名的“牛李党争”。他当权时,牛僧孺就被贬黜岭南。到牛党当权,他也被一贬再贬,从一个中央领导一直降到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一个相当于县处级的小吏。他眼中的鬼门关,自然就更充满杀气了。

宋代的大诗人、大学士苏东坡被贬海南,也两过郁林,三度吟诗鬼门关,去的时候写了《路过鬼门》:“自过鬼门关外天,命同人酢瓷头船。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峰无梯问杜鹃。”回来又写了《次韵王郁林》:

晚余流落不堪言,海上春泥手自翻。

汉使节空余皓首,胡侯瓜在有颓垣。

平生多难非天意,此去残年尽主恩。

诏辱使君相抆泪,宁闻老鹤更乘轩。

以晚年多病之躯贬谪海南,却还能全身而还的苏大学士,去时固然心存惶恐,回来也依然满腹凄苍。

元代曾任两广廉访使的伯马鲁丁走过这里,写了诗作《过鬼门关》:

雷阳任满郁林还,过了千山及万山。

但愿人心平似水,不须惆怅鬼门关。

我们不知道诗人离任返程是升职、平调,还是贬谪,诗中透露出的心情却很是与众不同:如果能做到心平若镜、心静如水,还在乎什么鬼门不鬼门的呢?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虽然到了北流,却没直接经过鬼门关,他在《粤西日记》里表达了深切的遗憾:“北流县西十里为鬼门关,东十里为勾漏山,二石山分支耸秀,东西对列,而鬼门颠崖遂谷,双峰夹立,路过其中,胜与勾漏实相仲伯。予自横林北望即奇之,不知为鬼门也,至县始悟已从东南越入过之,以不及经其下为恨!”

清代名不见经传的曹振宸走过这里,也写下了诗作《鬼门关》:

石势如门壁削成,郁葱佳气瘴烟平。

苔封古碣难寻字,云锁群峰不辩名。

榛莽薙除无虎迹。烟村辐辏有鸡声。

畏途转盼成周道,车马熙攘接两城。

从诗中可知,清代的鬼门关已是玉林与北流间终日车马熙攘的交通要道了。

如今的鬼门关,更成了热闹非凡的地方,关下是一条宽阔平直的一级公路,路旁村落密集、炊烟袅袅,密集的车流飞驰而过,全然不见了传说中的险恶。由于连年不断的炸山取石以作建筑材料或水泥原料,两面的山峰已变得矮小许多,稀疏的林木也很难使人想象得出当年它幽深可怖的模样。如果你想来这里看什么奇山秀色,就不免有点失望,但石壁上那镌刻于明代的“天门关”三个大字和小树林中的碑记,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你: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鬼门关!你抚摸着这些历史的陈迹,想象着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关口的惧怕惊恐,揣测着当年各色人等经过此地的种种复杂心情,胸臆中也不免变得沉重起来。

是的,当年即使这个关隘并非传说中那么险恶,但那些被贬斥的达官贵人们远离了权力中心,远离了亲朋戚友,远离了荣华富贵和灯红酒绿,那份不舍、不甘、不平和惶恐,那种对归期未有期的企盼和绝望,对人生际遇的怨愤和惋惜,凡此种种,心中真像打翻了五味瓶,实在是令人难以言说的。那种境地和心情,真会如走过鬼门关一样恐惧啊!

元代伯马鲁丁的看法是对的:这个鬼门关,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人心里的关口,是人在江湖、心存魏阙、拿起来了却放不下、生生死死都耿耿于怀的心里危关!

落花犹似坠楼人——博白绿珠庙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一首很有名的诗《金谷园》,说的是一段凄婉一时、流传千古的故事。

乡人为纪念绿珠而建的贞烈祠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是西晋太康年间博白的姑娘绿珠,她也可说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入中原人视野的绝色女子,她以自己超凡脱俗的美艳,惊动了当时京城里那些见多识广、姬妾成群的达官贵人。

说起绿珠,就不得不先说石崇,当时的京城首富。

石崇家数代都是朝廷重臣,父亲兄弟都是大官,他则有权又有钱,封安阳侯,拜黄门郎,一路仕途亨通,富贵显达。“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史书上的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财产来源的不正当。他到南方来任交趾采访使,是个监察一类官员,一路敛财渔色,路经博白,一眼就看上了绿萝村的绿珠姑娘。绿珠不但长得腰肢婀娜、漂亮动人,而且能歌善舞,特别擅长跳昭君舞,还能吹笛子、写诗。女子漂亮已是难得,又那么多才多艺,实在是万里挑一的人中之凤了。

石崇一见绿珠便羡为天人,愿意给绿珠父母十斛明珠,买她当小老婆——这称呼今天听来当然不怎么顺耳,但那可是1700多年前,男人一夫多妻还是冠冕堂皇的事。这“斛”是当时的容量单位,一斛相当于十斗,十斛就是一百斗,量明珠就跟量玉米似的,论重量已有上千斤,那可是闪闪发光的珍珠啊!按今天的价格略为折算,恐怕不下数千万元之巨,都说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石崇既然来的是盛产南珠的交趾郡,他得到的地方官员奉送的珠宝肯定不在少数,其中这十斛明珠,恐怕是就地取财的了。

总之,十斛明珠买了个大美人,石崇眉头都不皱一下,绿珠的父母自然也觉得合算,女大不中留,嫁谁都是嫁,何况嫁的是个金龟婿呢!至于绿珠本人,应该也是心甘情愿的,石崇有权有势,随他去的还是全国的首善之区、灯红酒绿的京都繁华地。设想一下:如果今天北京也有那么一位全国首富的省部级官员,来到乡下看中一位姑娘,要给她解决城市户口,带她进京享福,还要给她父母千万礼金,她恐怕是难于抵御这种诱惑的。

绿珠就这样进了当时西晋的京城洛阳。在那车水马龙的首善之区,作为石崇的美妾歌姬,绿珠的才华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展现,以至名满京城。她还是广西历史上第一个见诸文字的诗人,曾写过一首《懊恼歌》:“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这大概是她为自己演唱所写的歌词,最早收在南朝陈释智所编的《古今乐录》里,现入选于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完全可以称为广西的文学之祖。2002年版《广西通志·文学艺术志》中认为唐代廖州刺史韦敬办的《大宅颂》是广西文学之祖,但它却比绿珠的《懊恼歌》晚了差不多四百年。

绿珠远离故乡,思家情切,石崇为了抚慰她的思乡之情,在洛阳城建了一座金谷园,筑起一座百丈高楼,让绿珠经常凭栏远眺、极目南天,遥望家乡的方向。石崇的如此宠爱,肯定使绿珠也真心实意地喜欢上了这个既霸道又有钱的男人,以致后来为他献上了宝贵的生命。按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逻辑,她应该说是真爱上石崇了。爱情这玩意儿,尽管文人墨客更愿意把它与精神层面相靠,但现实中更多的却与物质层面紧密相连。

于是,一桩买卖婚姻也谱写了一段感动千古的爱情绝唱。

史书上是这样描述石崇的富裕的:“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石崇的表现欲极强,自己身为全国首富,生怕别人不知道,犯了“女不露腿,男不露富”的大忌。他冒天下之大不韪,与贵戚王恺、羊琇等人竞相比富,就连皇帝暗中帮助的王恺也比他不过。一次,王恺拿了皇上赏赐的两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那珊瑚枝柯扶疏,已是世间罕有,没想到石崇二话没说,挥起铁如意一下就把价值连城的珊瑚树击碎了,王恺十分痛惜,以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贝,恶狠狠地大骂起来。石崇笑嘻嘻地说:“小意思啦,别生气嘛,现在马上还给你!”一声令下,左右竟然一下搬出了大堆珊瑚树,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之多!株株条干绝俗,光彩耀日,像皇上赐给王恺那株,根本算不了什么。

就这样,不知收敛的石崇到处树敌,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并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让绿珠也成了殉葬品。

到了赵王司马伦专权的时候,石崇失势了,而赵王司马伦的心腹党羽孙秀看中了绿珠的美色,叫人向石崇索要,石崇当然不愿意,他以数十个穿着华丽的美艳姬妾排成一行,让来人从中挑选,来人说这些女子是很漂亮了,但哪个是绿珠呢?石崇勃然大怒道:“绿珠是我的最爱,怎么能够随便给人呢?”孙秀得不到绿珠,就在赵王司马伦跟前造谣陷害石崇,并且亲自带兵包围了金谷园,当时石崇正和绿珠在高楼上饮酒,石崇对绿珠说:“珠啊,我为你得罪当权者啦!”绿珠哭着说:“我只能以死来报效你了!”说罢毅然跳下高楼,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对于她的这番决绝之举,历代骚人墨客都给予了同情的肯定。明代诗人丘浚在《绿珠行》这首长诗中叹道:“君以貌爱妾,妾以心事君。宁在君前死为鬼,不向贼边生作人!”近代一个叫罗一清的诗人写道:“蜉蝣身世等微尘,堪羡多情石季伦。十斛明珠真不枉,买来一个坠楼人。”而绿珠的博白同乡、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也写有《咏绿珠》一诗,他以一个现代学人批判的眼光,这样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玉楼人杳笛声沉,空滕黄鹂鸣好音。

王母双成原彩凤,侯门一入是笼篱。

逞豪自有量珠兴,促死曾无惜玉心。

惆怅荒凉梁女墓,诗人取次动哀吟。

在一个女人除了生育而外再没有其他更多权利的封建男权社会里,女人自身的价值往往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才能实现。如果没有石崇那十斛明珠,也许绿珠终其一生也只能是博白乡下的一个普通女子,她的美艳只能像山野间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于阳光雨露中自生自灭。被人买卖尽管不是绿珠的意愿,但十斛明珠却确实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走向京城,扬名于天下,也走向了悲剧。都说生命和爱情无价,这十斛明珠,就不仅仅买来了绿珠的生命,也买来了她忠贞不二的爱情,这实在是石崇所做的一桩最最划算的买卖。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有机会让绿珠从头选择一次,让她选择留在乡间或者走向京城,或许她依然会义无反顾地追随石崇而去——当然,历史永远都是无法假设的。

绿珠不向强权低头的刚烈和舍身取义的殉情,赢得了故乡人的怜悯和敬重。传说绿珠死后,化作一只洁白的仙鹤,飞回到数千里之外的桂南故乡,绕着故里飞翔、鸣叫,以凄厉的声音向乡亲们诉说着她不幸的故事。乡亲们同情她的遭遇,把绿珠浣过衣衫的江叫绿珠江,在江边建起了绿珠祠,祠门前的对联写道:“百世流芳旌烈节,千秋景仰吊贞魂。”祠中还有一首对联:“啼鸟怨东风,十斛明珠难买恨;落花随流水,一方古井尚留香。”其中供奉着绿珠的塑像,给人们世世代代参拜。

今天,绿珠江上清风如旧,洗衣女还在江边浣衣,绿珠庙里青烟缭绕、香火依然,每天还有人来顶礼膜拜,求子求财。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女子,就因她为爱情的牺牲,升华成了一方神祇,千百年来,更化作了乡间的风、乡间的雨、乡间的野花小草与月色流云,在精神的层面上一直庇佑着地方、慰藉着百姓,成为地方史上一段不可或缺的凄美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石崇
古人斗富,奇葩辣眼
石崇,暴发户的孤独
何预卿事
石崇斗富
石崇与王恺斗富
绿珠,“被自杀”的土豪小妾
石崇:暴富于豪夺,败家于斗富
石崇:暴富于豪夺,败家于斗富
石崇:奢我其谁
西域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