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构建科学探究课堂的几点做法
2015-10-21高艳
高艳
科学课,涵盖着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等领域的各种新鲜、奇妙的科学现象。它帮助孩子们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为学习科学的巨大动力,鼓励孩子们用科学的知识认知周围的花草树木、雨雪云雾、衣食住行。然而,孩子们在课堂上蹦出的各种关于“科学探究”的奇思妙想,总是让老师措手不及。早有准备的课堂主导者——老师,只能活生生掐断孩子们的思维,转而投入机械观察、低效实验的课堂,这无疑会成为孩子们走进科学殿堂的“负能量”。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在科学课堂中凝聚,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同一个未知世界呢?我想,这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老师循序渐进、目标明确、基于实际、尊重学生的引导——课堂提问。
一、循序渐进:问题要立足探究过程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们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但仍需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因此,灵动的课堂提问需要循序渐进,立足探究过程。
在《水能溶解以下物质》的课堂导入中,老师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孩子们的认知一知半解,但会很有信心地告诉你:“知道!”“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词吗?”灵动的探究课堂变成了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孩子们并不具备在脱离具体现象的情况下建立逻辑联系的能力,又谈何“概念建构”呢?最终只会是老师绞尽脑汁,向孩子们“灌输”溶解的具象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的探究。这样,课堂导入一开始就偏离了“探究性学习“的主旨,孩子们仍在被动学习,科学探究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而如果在这节课中,让孩子们先展开观察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孩子们注意观察食盐、沙、面粉在实验前、刚进入水中和搅拌后的状态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再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溶解的具象概念,课堂反响会好得多。在让孩子们总结比较三种物质的异同点时,孩子们会发现食盐在水中消失不见了,沙子沉入杯底,面粉“好像”消失了。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可以通过“过滤是否有滤渣”的方法更准确地判别物质是否溶解。有了这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实验现象作为思维铺垫,孩子们就不难发现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呈现溶液透明、没有沉降、过滤无滤渣的现象,也为他们在下一课中准确理解溶解的概念埋下伏笔。
循序渐进、基于探究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快地认识科学概念,而且能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老师的牵引。
二、目标明确:问题要指向任务的解决
生活中的很多奇妙现象都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他们渴望得到解答,于是在课堂上,当你提问:“关于……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孩子们并不会按课本的编排进行思维,不会把握单元、课堂重点,他们会很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惑,而如果总是牵绊孩子们的思维,再强的探究欲望也会被扼杀在课堂里。
在《电》的单元第一课,我想让孩子说说,关于电,你想了解些什么?孩子们的想法五花八门:电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触电?静电是怎么回事?电的速度?电的计量单位是什么?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由来?……若根据教学重点,直接指出本节课的任务就是了解电的由来和静电的产生,这样做无疑忽略了大部分同学的想法。而如果老师引导孩子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顺着单元知识的发展脉络,按照探究顺序逐层递进,将孩子们的疑问保留,每节课都以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课堂任务,这样既保留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完成了教材中的重难点要求。另外一些课本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可以作为单元知识拓展展开交流,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维持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孩子们在这样目标明确、条理清晰的探究环境中,不仅能解决自己内心的疑惑,还能构建简单的知识体系,何乐而不为呢?
三、基于实际:问题要符合学生思维水平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需要在现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的,没有知识基础的发散思维就像没有地基的“第八层”,是天马行空的思维,也就没有“科学”意义可言了。《运动起来会怎样》的课时重点是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及基本功能。孩子们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分别测量呼吸和心跳,能很明显地发现运动后的呼吸次数会增加。“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会增加呢?你能试着解释吗?”这样的提问在课堂上不仅枯燥而且低效,孩子们还没有完成对人体呼吸系统的知识构建,又谈何解释呢?
换种方式,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呢?”作为大家的疑惑,稍后揭晓谜底会好得多。可以带领孩子们先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形成认识,基本了解呼吸是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在这其中,孩子们会发现呼吸的作用是为人体提供氧气,而运动导致呼吸次数增加是因为运动的时候,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有理论知识作地基,实验证据作框架,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稳健的思维框架,更利于孩子们思维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问题要在留给学生的空间解决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提出,课堂提问中需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即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包括两种:一是提出问题之后和叫学生回答问题之前间隔的时间;二是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和教师作做反馈之前间隔的时间。一方面,孩子们对刚刚学习的新知识总是印象深刻,那么对于作为课堂回顾抛出的问题:“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学生能够很快做出反应,这时可以缩短等待时间;而如果给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增加呢?”学生需要联系呼吸系统的功能和相关的实验数据信息,综合考虑并进行思维,这就需要较多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课堂中的提问并不都需要教师给出反馈意见,可以留有等待时间,让学生进行评价;或者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或引导,这就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阐述,也让我们教师获得了对学生理解知识有帮助的反馈和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未经设计的课堂提问不仅会让课堂呆板、压抑,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误导学生的思维,让本来不清晰的提问再次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云里雾里看不真切。作为科学课堂的引导者,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灵动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