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015-10-21姚咏梅吴丹纯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静脉炎导管局部

姚咏梅 吴丹纯

【关键词】外周静脉导管 感染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92-01

外周静脉导管是临床治疗的必要通道,PICC置管术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静脉导管感染相关性感染为主,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文立足于近年来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PICC是血管内导管的一种,是指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首选贵要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深静脉置管术。PICC-RI是指PICC导管留置患者发生的与导管相关原全身或局部感染的统称。

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已经整体成熟,关于其诊断、相关护理及治疗都有相当多的临床研究,总体而言分为三方面因素:导管因素、操作及护理因素、宿主因素及病原菌因素。导管因素可分为置管部位、导管材料、导管直径、导管腔数及外接导管连接装置、留置管时间等,操作及护理因素可分为:操作技术(熟练度及无菌原则等)、敷料因素及输注液体等;宿主因素主要涉及宿主免疫抵抗能力,与年龄、基础疾病等密切相关.

2、外周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1、导管因素

2.1.1置管部位:PICC 常规穿刺点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黄石群等[1]发现穿刺点位于肘窝上4横指处,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穿刺点。选择不同的肘部静脉,静脉炎的发生率也不一样,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次之,最后选择头静脉。因贵要静脉粗、直、静脉瓣少,且在置管体位下是最直、最短的途径,而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管腔由粗变细且高低起伏,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或静脉瓣,同时可降低置管不到位的发生率。此外,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药物化学刺激,也是发生感染的因素之一。

2.1.2导管材料:PICC 导管在插入静脉24~48 h后,便有纤维蛋白沉积于导管表面,并逐渐增多,细菌可以在其中繁殖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和抗菌药物的杀伤。材质优良的导管表面光滑,可以防止纤维附着,减少细菌粘附、生长的机会。理想的PICC导管材料是无血栓形成的、柔韧、光滑、能抵抗细菌和真菌、纤维蛋白黏附。导管材质按血栓形成下降的次序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氨基甲酸乙酯、硅胶。[2]

2.1.3导管直径:研究发现 :不同导管型号患者 PICC 静脉炎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型号大的导管占据血管腔的位置多,导管和血管腔的间隙相对狭窄,血流速度减缓;管径大,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相应增加,配备的穿刺针和插管鞘相对较粗,要求穿刺点大;同时管径粗,送管过程中,粗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要高于细导管,易引发机械性静脉炎[3]。

2.1.4导管固定:置管后导管的固定很重要.有报道提示将导管拉至与手臂垂直位置后增加导管进出的阻力,同时减少了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4]。用IV3000以穿刺口为中心无张力粘贴,体外导管呈s、P或u型状弯曲,透明敷贴固定导管全部及连接器一半。导管固定稳妥后。指导患者正常活动,穿刺成功l周内放松术肢,避免肢体剧烈活动及肘关节、肩关节过度甩臂运动,减少肌肉运动对血管壁的挤压,同时减少局部血管受导管的摩擦,避免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1.5导管通畅:导管堵塞主要与输注静脉高营养、血液制品等致血管血栓形成、患者自身粘稠度高、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剧烈咳嗽或用力大便后上腔静脉压力增高后导管反血等有关,输注高粘度大分子药物时,q4h冲管一次,封管应采用正压脉冲式,用福来喜10ml预充式导管冲管或用20ml浓度为50u/ml的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减少堵管的机率。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大便后上腔静脉压力过高等因素,若见管腔内反血,及时冲管,若管腔内积血时间过长,应先回抽确定无血栓后再予冲管。

2.1.6导管腔数及外接導管连接装置:花天放[5]报道,输液系统内的污染直接来自于插管连接处及输液三通处的污染,在输液系统内如增加1个装置,污染发生率为0.4%,增加2个装置,污染发生率可达1.5%。因此,选用单腔导管、减少不必要的间接装置能有效减少PICC感染的发生。

2.1.7留置管时间: 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发生几率越高。INS 推荐可放置一年。研究报道[6] ,在有适当护理措施保护下,PICC留置时间可达249d 。

2.2、操作及护理因素

2.2.1操作人员因素:护士置管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负相关,操作越不熟练,操作时间过长等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越大,引起局部炎性反应和导管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反复穿刺对皮下组织以及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局部组织修复时间延长 ,利于细菌入侵。文献[7]报道 ,2次或2次以上置管成功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1次置管成功者 。因此培养PICC置管专科护士,成立静脉治疗小组,开设PICC护理门诊具有重要意义。在没把握盲穿的情况下行B超下插管插,管速度应均匀,不宜过快。如遇到阻力稍往后退,再缓慢前进,不可强行推进。另外操作者是否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是否严格遵守手卫生及穿刺部位消毒有重要影响。

2.2.2敷料因素:敷料的选择及更换是 PICC 局部护理的关键。导管部位的敷料覆盖被用于限制皮肤部位的微生物生长及菌落增殖。美国 CDC 推荐使用碘酊、碘伏、70%酒精[8],消毒范围10 cm *10 cm,顺时针方向与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使皮肤消毒更彻底,消毒剂自然待干[9],穿刺时要避开局部感染灶。采用3M透明贴膜,,内置1.5cm×2.0cm小纱布,置管后穿刺点局部按压30 min,局部加压包扎24 h,每两天更换一次贴膜及肝素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斑、触痛、硬结或脓肿等情况,敷贴有无松动、潮湿、脱落,穿刺口有无渗血、渗液等,及时更换。

2.2.3输注液体:输注不同液体可对PICC感染产生影响,输注营养液比输注其他液体更容易出现发生感染,由于静脉高营养液可作为良好的细菌培养基,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同时治疗通常需要較长的时间周期,若上述药液受到细菌污染 ,经过 PICC 导管输入体内,由于导管的机械阻隔,宿主的免疫系统难以清除导管内的细菌,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繁殖,进而引起导管相关感染[10]。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治疗患者大多近24 h连续滴注,滴注前后生理盐水冲洗不彻底,一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黏附在导管壁上,再次为定植菌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TPN治疗的时间越长,管壁上黏附的物质越多,发生感染的危险性越大。研究[11]显示 ,预防性使用肝素 ,可显著减少 PICC 的导管血栓 ,减少细菌定植 ,进而降低了 CRBSI 的发生几率。

2.3、宿主因素: 文献报道 PICC 的感染与患者的免疫功能呈负相关[12]。薛巧云、郝立新等[13]在PICC使用导管发生输液反应及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中发现:高龄患者(>80岁)、体质弱、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差且住院时间长者较易发生感染。糖尿病 、肝病患者由于免疫力降低,容易引起导管相关感染。 如果出现肝功能障碍,则会导致白蛋白降低,组织修复慢、组织液外渗,进而导致体表寄生细菌沿水肿的组织间隙或是穿刺孔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局部甚至是全身性的感染。如穿刺孔临近存在皮肤的破溃、化脓感染,细菌可能沿皮肤迁徙进入导管间隙,或是过敏体质的患者对导管材料或是敷料过敏后出现皮肤感染。还有文献[14]报道宿主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尿路、盆腔感染,微生物由上述原发感染部位入血,经血循环流至导管位置,与导管接触后,在导管上粘附定植,形成感染。即使在上述部位的感染治疗好转后,细菌也可能在导管内生存。

3、小结

随着外周静脉置管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PICC置管感染的发生日益增加,对于临床医疗护理人员而言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导管的改进、操作熟练程度及严格的无菌操作有利于控制感染的发生率,但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导管腔及附加装置增加、输注营养液、宿主抵抗力低下或者致病菌毒力增加却使得感染发生率居高不下,尤其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导致机会致病菌比例增高和细菌耐药性迅速增强,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尽力去避免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石群,胡敏芝,梁艳芳.PICC穿刺部位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右江医学,2007,35(4):401‐402.

[2]谢娟.PICC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9,1(学术版)90‐91 .

[3] 尹红梅,边志衡,夏梅.血管与导管选择对PICC置管引发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生物学进展,2007,7(8):1220‐1221.

[4]宋宇,王欣然,韩斌如,等.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护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6—7.

[5]花天放,中心静脉导管性败血症[J].上海医学,1989,12;55-56

[6]张义慧,王艳萍,黄莉.老年患者PICC置管时间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8,14(2):303‐305 .

[7]孔焱,李椰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杂志,2013.4(4),902-903

[8] Diana Tilton.Central Venous Access Device Infections in the Critical Care U nit [J] .Crit Care Nurs ,2006,29(2) :117‐122.

[9] 耿辉,王兵,南虹.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穿刺点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705‐1706.

[10]钟华 .中心静脉插管引 起感染的 主要因素及控制措[J].护理研究,2007,15(6):317.

[1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 [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13‐414.

[12]宋昀,王丽.引起PICC导管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当 代护士,2011,8(1):147‐149.

[13]薛巧香,郝立新.2例PICC导管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3,17(1):41.

[14]Keri H,Barry F.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s[J].JVIR 2004(4):327‐334.

猜你喜欢

静脉炎导管局部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飞机高压导管布置探讨
丁学军作品
施乐扣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
导管人生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