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现代建筑随想

2015-10-21邱莅伟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现代文化

邱莅伟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解读,探寻其建筑文化精髓,按照时间轴分析其各阶段建筑师及其作品和要传达个世界的精神思想。日本现代建筑在当代世界建筑界举足轻重,其生命力在于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是日本文化特质嵌入了建筑发展当中,形成了日本建筑文化。

【关键词】现代;日本建筑;文化

一、引言

日本建筑受其自身民族文化特征影响,极善于吸收和采纳外部的输入,通过与自身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产生了新的内涵,从而摆脱了一味的仿造和复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现代建筑风格。正是共生思想,使日本建筑给人以简约、实用、现代、怀古、自然、精细的感觉。为此,讨论日本现代建筑应先从日本文化入手。

二、透过日本文化来解读其建筑文化

(一)日本文化

一提起日本,就会想起其在二战时对我中华民族作出的种种罪行,马上浮现在眼前是一个充斥军国主义思想、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激进而好战的民族。冷静思考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处境与当时的清政府相差无几,但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迅速发展,跻身世界列强当中;二战期间虽受到战败的重创,可有是短短几十年再次登顶世界经济大国行列。这说明了其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当中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那就善于学習的民族特质。

日本在吸纳先进文明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文化的延续,即所谓的“日本精神,西方事物”。当外来事物在日本本土存在后,本土的民族元素会施加在模仿的形式之上,民族性和外来文化彼此产生试探和碰撞,从而实现了共生。

(二)日本建筑文化

沿着日本建筑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如下:远古时代在本土生成,飞鸟奈良时代引入中国隋唐佛教建筑形式,镰仓时代输入南宋建筑样式,明治时代出现“欧化”风潮,二战后吸收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和技术,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吸收、消纳、质变,最终走向独具一格的和风建筑形式。从日本建筑发展可以看出:日本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它植根于其文化传统的土壤,是日本文化特质嵌入了建筑发展当中,形成了日本建筑文化。

三、日本现代建筑发展历程

日本现代建筑在世界舞台上硕果累累,已有7名建筑师登上普利策奖领奖台,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美国8人获奖),他们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始终与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建筑现代发展,可称为“日本现代建筑之父”;矶崎新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视觉语言应到建筑设计当中;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先后提出灰空间、中间领域、暧昧性、新陈代谢、共生思想等多个建筑理论;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但均努力保持日本文化的特点,运用现代建筑手法来实现,处处体现日本精神。

(一)初期现代主义(1929~1945)

初期现代主义由表现派、后期表现派以及风格、包豪斯、柯布西埃三派交汇而成,其中表现派是日本现代设计的始点,后期表现派具有与现代设计主流包豪斯保持距离特点。这是其代表人物有:石本喜久治、村野藤吾、坂仓准三、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等。

(二)盛期现代主义(1945~1964)

其代表有两大派别:一是丹下健三派,战后三大派继续活跃以丹下健三为代表的柯布西埃派占据主导,成为丹下健三派,又叫“表派”、“中心派”;二是村野藤吾派,由以后期表现派代表人物村野藤吾为首的反对派改名而得,又称“里派”、“边缘派”。

丹下健三: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1938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先后在前川国男事务所、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工作,1961年设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特邀教授,获得过众多的国际荣誉。代表作有广岛和平纪念馆、代代木国立室内竞技场、东京都新市政厅、赤坂王子饭店等。

(三)晚期现代主义(1964~1970)

晚期现代主义时代是以丹下的弟子们的出场宣告开始的,其中心人物有矶崎新、黑川纪章、桢文彦等。他们批判盛期现代主义缺乏随时间的演变而变化,主张“生长的建筑”和“过程设计”。他们并非从正面来批判盛期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而是采取修正的方法,在其中增添某些新的内容。

新陈代谢派:所谓“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其实是一个生物学名词,表示“食物转化为生命养料或经生物体消耗成其他成分的过程”,此派别所带来的建筑的意象有别于现代主义建筑以机器而作为意向,他是一个生物意象,即建筑是一个活的机体。将建筑的基本意象比拟为人体或人体比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观念,尤其在日本。但是将建筑视为一种类似器官而能起到新陈代谢作用的机体,是新陈代谢派独有的见解。这种新陈代谢的意向表达了一种可随时更改的建筑和逐渐扩展的社会。

(四)后现代主义(1970~1990)

从正面否定现代主义,认为盛期现代主义的作品虽说合理、有力量感,但缺乏亲切感。批判现代建筑的男性化与威严,提倡回到具有女性的表现上来。新设计是以毛纲毅旷的“反住器”为导火线开始的。

(五)理论与风格多样化(1990~)

1990 年代整个日本建筑界弥漫的是一种“朴实性”。新生代建筑师已经放弃了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建筑师形象,开始更加关注自身所生存的环境,他们觉得只有先从这些最亲近的问题开始着手,才能找到自我的定位。从 Atelier Bow-Wow 的宠物建筑到FOB.A 的贩卖房子策略,无不显示出 1990 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的一种面对建筑的“朴实”策略。他们没有独树一帜的主张,他们的建筑可能混迹在东京的街头让人无法辨认。

四、日本建筑再造对我国现代建筑的启示

如今我国早已建成多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能从摩天大楼,地标建筑等城市建筑中看到现代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东方的、西方的、现代的、古老的、柔和的、张扬的建筑风格比比皆是,但中国本土文化的东西消弭无踪,我们用西方建筑的思维思考,丢失了民族内核,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状,唐突的建筑在城市中鹤立鸡群,原有城市历史肌理已不复存在。

中日建筑从某种意义层次上拥有相同的文化根源,在近现代也同样受过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冲击,如何不在各种风潮迷失,捍卫住民族性的精髓,而在时代变换中获得破茧成蝶的重生。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一)了解自身文化

日本历史上经历过许多文化风潮的冲击,但他们往往主动出击多于被动接受,将民族传统留在创作思维当中。这种意识不会让他们简单地去形似传统,而是解读传统,将民族意蕴溶于现代化的躯壳中。正是这种大胆勇敢的决断,使得日本建筑获得新的生命。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传统,这往往要从环境入手,特别是建筑师的培养环境,使他们懂得传统文化,真正解读历史传统对于建筑所要传达的民族性意识。

(二)自由的发散

在日本,建筑师的创造空间极为广阔,建筑形式的表达是丰富而多变的,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伊东丰雄的“流体建筑”、畏研吾的“负建筑”、妹岛和世的“极简主义”,坂茂的“无限制空间结构”等等先锋建筑在岛国争相迸发。这种发散是有条件的,有土壤的。我们往往被某某行业标准套的死死,建筑师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所有建设均是政治和经济的主导,缺少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村松贞次郎.日本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J].世界建筑1989(4).

[2]王勇.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J].日本学刊.2007(6)

[3]白宇泓.探索日本建筑文化的吸纳与重生[J].中外建筑 2013(7)

[4]娄贵书.日本精神溯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

[5]吴方桐.现代化日本精神与西方事务[J].国外社会科学.2004(5)

[6]徐峰.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创作研究[D].清华大学.2004

[7]吴荣.看日本建筑感受日本建筑文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猜你喜欢

现代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论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传承 民族 文化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