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英译冗余平衡的处理
2015-10-21罗蕾
罗蕾
摘要:文学作品翻译中常出现冗余。本文以信息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冗余成分进行分析,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增补必要的成分和信息,调整增删原语中适度的冗余成分,使译文能在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保持冗余的平衡,更好的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保证信息传递成功。
关键词:信息论 冗余平衡 增补 省略
1、引言
冗余(redundancy)这一概念最早源于信息论,由美国信息工程师C.E.香农博士于1948年创立。后由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将该理论运用于翻译理论之中,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均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冗余是指信息传递中超过最低需要量的那部分信息,是语言的一种内在属性。其存在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由信息论得知,信息在信道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干扰,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信息发送者在编码时需要对信息进行重复或累加,以帮助破解信息发送者所要传递的真正信息,从而顺利完成信息传递。这部分重复或累加的信息就是冗余。冗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文学作品英译与冗余
中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源自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傅雷曾指出:“我们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这使得汉译英过程不仅仅是字对字的翻译过程。若是原封不动的将中文意义逐字搬到英语当中,必然使信息不能准确的传递。
而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创作过程决定了其与其他题材的文本翻译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学作品的描写手法,遣词造句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等都含有大量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成为影响信息传递的巨大噪音,因而在语言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冗余。翻译中冗余必不可少,然而冗余过多则会使行文反复累赘而真正有用的信息减少。冗余过少则会造成文章晦涩难懂或枯燥无味,使目英语读者难以理解,从而妨碍交际的顺利完成。因此,译者的任务之一便是在冗余和有效信息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生成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文本。
3、冗余平衡的处理方法
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不避免的会受到冗余信息的干扰。冗余过度和冗余过少都会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困难,导致信息传递的不顺利。因而增补和省略是保证翻译实践中冗余平衡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增补和省略主要用于句法层面,适当的增补和省略有助于优化语言结构,使原语意思传达更灵活、更全面,增加目的语的可读性。
3.1增补
增补是指增加必要的信息使目的语在句法表达上更为连贯,语意更加清晰。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译者需适当增补冗余,把原文中目的语读者“无法吞食”的信息明确化,以弥补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干扰所受的损失。
例1:他们不知怎样对待我好,我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先生,又不是仆人,可有点像仆人。(老舍《月芽儿》)
译文:They didn't quite know how to treat me. I was no longer a student, yet I wasn't a teacher; nor was I a servant, though in some ways I resembled one. (Sidney Shapiro译)
本例中译者增加了物主代词“I”,在句法结构上做了增补。汉语重意合,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组成句子,且习惯使用并列来增强情感表达。英语重形合,注重句子本身的从属关系,各分句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现出来。因而三个分句中“I”的增加填补了句子结构,使英语读者一目了然,是必要的冗余信息。
例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孙子·谋攻》)
译文: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are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are in the dark about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英語的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本例中译者增加了大量的逻辑词汇,包括连词“if”、“and”、以及词组“as well as”,来完善句子的逻辑关系。该句翻译中,这些连词不可或缺,否则会导致译文语意不清,逻辑不明,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
例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译文:Why don't you bring me here to have a time gay. And be drunk with me on this Double-Ninth Day? (*Double-Ninth Day,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on of the lunar calendar, was and somewhat still is, a Chinese festival. On that day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up the mountains to drink chrysanthemum).(许渊冲译)
原文中的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属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仅有少数熟知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可理解。若直译到英文当中必然会造成沟通的障碍。译文通过增加注释的方式来弥补文化空缺,为“重阳节”即“Double-Ninth Day”做出解释。增加注释型冗余是增补的重要手法,也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必要性不言而喻。
3.2 省略
与增补相对的则是省略,省略同样不可或缺。鉴于汉语重意合且讲究平仄押韵等特点,汉语在遣词造句的时候往往不注重语法规则,而讲究平仄有韵,朗朗上口。因而汉语多冗余赘述。比如“风驰电掣”、“冰天雪地”、“十全十美”等。英语语法严谨,注重逻辑,其修辞简洁,唯恐重复。如果将汉语中此类结构字对字翻译到英语中则会使译文冗余过度,毫无逻辑,从而失去可读性,导致信息传递失败。
例4:那两百只小船,都装满了,一个人一把浆,如飞的棹起来, 都穿入那小港中, 无影无踪的去了。(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
译文:When their two hundred sampans were filled, they took oars and rowed like made up a little creek, to vanish without a trace.
漢语当中,“无影”和“无踪”语意重复,译文予以简化处理,“without a trace”可充分反映原文精髓,若重复译出,反而成为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的绊脚石。
例5:我爱我自己,可怜我自己,鼓励我自己,责备我自己;我知道我自己,仿佛我是另一个人似的。(老舍《月芽儿》)
译文:I loved myself,pitied, encouraged, scolded myself. I knew myself, as if I were another person.
汉语多短句,且常用一致的结构来构建韵律美,或强调情感的递进。同样,此类重复赘述的词汇在译成英语时应适当省略,整合短句,化零为整。
4、结语
不同的冗余结构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等。翻译是一种语际交际,文学作品又以其文化的独特性使其对翻译的要求更高。深入分析原语中的各种冗余信息及转换规律,避免信息传递中噪音的干扰,使用增补及省译的手法,适当调整变换冗余成分,对冗余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达到双语转换间的冗余平衡,这样才能使作品英译过程中信息准确,通畅,高效的传达,保证信息传递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林克难.汉英翻译多“蛇足”.上海科技翻译[J], 2000( 1): 57-58
[4] 田艳 .冗余信息与增译和省译[J].中国翻译, 2001, ( 9) .
[5] 王金波.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中国科技翻译,2002,(11):1-4.
[6]文军.冗余信息与翻译中的省略[J].中国翻译,1999,(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