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形态的自治

2015-10-21陈影盛晓雪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自治城市建筑

陈影 盛晓雪

【摘要】伯纳德·霍伊斯谈到建筑透明时认为其导致了两个结果,为我们创造了重新观察熟悉的历史建筑的全新的视角,也释放了我们的思维,当我们从这个视角出发、看待建筑和结构时就超越了“历史的”与“现代的”之间的差别;其次,在设计过程中,它是创造空间秩序的复杂系统的优秀工具。对于城市,我们也需要透明性的存在,但我们所想要创造的空间秩序要简单于建筑的空间秩序,因此,透明性对于城市可能既是设计手段又是设计结果。若是这样,认清影响城市透明性的源动力就会使得城市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城市 建筑 透明性 城市透明性源动力 自治

1 城市形态中的透明性

1.1建筑与城市

建筑是什么,是居住的机器,是社会精神的反应?是所有的实体房子?是历史潮流中的某种风格?过于繁琐和复杂,即使给出像教科书中的定义,在每个人看来也不会满意,存在就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有在特定前提下的理解。在柯林·罗的《透明性》中,本是要寻求建筑可读性的途径,建筑的设计手段,但也隐约传达出一种信息:建筑就是建筑。建筑的世界存在一种自治原则,这种原则可以结束功能和形式的长久纷争。同时建筑是一个过程,在产生和解读时,通过形式即形式的中立媒介完成设计者传达信息和解读者获取信息的过程,这种过程冲破了新理性主义的束缚,也摆脱了其他种种要和建筑发生关系的“陈词滥调”。因此,建筑是建筑,是一个过程,定义建筑也成为一种态度,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

1.2 建筑的透明性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透明性》一书,摘录和整理。

字典层面的透明性:透明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物质条件——容许光或空气透过,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本能,它来自于我们先天的需求,希望事情容易感知、拥有无懈可击的证据,毫无模棱两可之处。在于过去50年绘画领域中的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之间的基本差异:物理透明性是与置身于纵深自然空间的透明物体的所谓“障眼法效应”;现象透明性是采用平行透视精准表现置身于抽象的浅空间中的事物,唤起的感觉是互相渗透但在视觉上不存在彼此破坏的情形。

因此建筑的透明性可能是一种物质的本来属性,例如玻璃幕墙;它也可能是一种组织关系的本来属性。建筑现象透明性的精华使得空间赖以组织建构、具体赋形和清晰表达的机制。它的存在使得很多情况成为可能的空间条件,完成“类”的鉴别,警示“类”的混淆。实际的空间同遐想的浅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空间组织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建筑中形式与功能的分层从来都没有如此清晰过。分析透明性本身就说明了一切,無需动用额外的建筑学素材。透明性概念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它让理解和评价成为可能……

2城市形态的自治现象及其产生的源动力

2.1 城市形态的自治现象

一切有生命的,能实现全部活动的生物个体都有明确的个体形态和自我调节的生命系统。在斯皮罗·科斯托夫的《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说道“……生物学的类比在经济学基础上发生了惊人的进展。按照这种模型,城市地块或住宅单位就是细胞;港口、银行区、工业区、郊区就是器官或特殊组织;资金——无论其为金钱形式还是建筑形式,是流动在城市中的能量。……有机体的另两类特征:结构与逻辑与病理学也被认为与“有机”城市的行为相一致。动植物有明确的形体和能够自我调节的生长系统。它们必须经历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形式上出现的任何调整都是功能要求的直接表现……”对于城市来讲,这段话明确表明了形态(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功能是一切的根源,然而我想说的恰恰相反,同样借助有机体的概念,建筑(即上文提到的建筑概念)是城市中的细胞,所有的“空”(即上文提到的图底关系中的另一方面)是血管,而我下文所提到的“源动力”是能量。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想让我们可以有机会脱离特定的功能内容(港口、银行区、工业区、郊区……)和城市内的活动(经济、金钱……)来看城市表象形态的自治变化。Aldo Rossi在《城市建筑学》精简的概括了这种现象,即城市的形式(form)超越了生活模式而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既成事实”

2.2源动力一地理要素及分析

伯纳德·霍伊斯里曾经提到广义的透明性概念是这样的:在任意空间位置中,只要某一点能同时处在两个或更多的关系系统中,透明性就出现了。而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因素作为城市的最不可抗拒力首当其冲成为一个提供关系系统的主体,而城市又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另一个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会一直存在,即社会形态反应在空间上的系统。因此,我们就是要找到那个除去自身系统以外的肯定可以为城市提供一套系统的源动力。

2.3源动力二时间要素及分析

自然要素很容易就会提供城市一套系统,使得形态系统必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透明现象就会出现。同样我们探寻着存在多套系统的其他原因,很明显,由于时代的不同造成的拼贴结果必然使得城市形态呈现出多种系统。 在上文中之所以提到城市表象的概念,就是因为我想谈的不仅仅是城市建筑形态空间,而是所有的空间痕迹,他包括我们所讲的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也包括所有由于人而产生的空间限定。如果这样认识城市空间系统的话,我们又可以把城市建筑空间形态算做一个系统,而那些其他的限定元素为另外的系统。两者的叠加同样会产生透明性,只是暗示效果更为明确。

2.4结语

《透明性》对于建筑的解读确实是无休止的,所以在上面我没有对城市进行透明性的分析,因为那些解读只能代表一些感觉,能把感觉说清楚必然好,但是会因人而异,主观因素还是很多。伊利诺伊所做的城市文本研究、UCL的空间句法、AA和Berlage的Parametric Design都是在研究形态自治的问题,这对城市形态的设计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与建筑相同我们也需要跳出纷争,以一种静观的态度来研究形式、结构和形态,这种新的思考方式会为设计打开另一扇窗。

参考文献:

[1][美]柯林·罗 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美]斯皮罗·科斯托夫 单皓 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于天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唐明 朱文一.城市文本-一种研究城市形态的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1998.4

猜你喜欢

自治城市建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社区“自治”理念如何落地生根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董事会职权的章程自治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浅析我国农村新型治理结构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