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研究与启示
2015-10-21高明
高明
摘要:本文从设计理念、方法、材料构造等方面,研究川西北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环境的文化内涵,从聚落规划到建筑细部挖掘其生态经验。希望借鉴民居生态经验能应用到当今的建筑创作中来。
关健词:川西北民居 生态经验 启示创新
0 引言
川西北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不仅是构造与结构的经验,更是空间构成与形式表现的经验。从绝热、通风、遮阳、散热、除湿、防雨等方面等方面采用简单实用生态低技术,如大出檐,小天井,窄廊巷等。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生态经验。值得在当今的建设中学习借鉴。并将不断扩充和完善。
1 选址与规划策略
川西北民居聚落布局顺应复杂地形地貌,巧妙利用了风向、日照、空气、水文等自然要素,因势利导的消除环境的不利影响。无论城市、场镇、村落、宅院、群组或单家独户,聚落选址都都注重相地选址,追求和谐风水与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相互依存的人居环境观。
聚落平面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灵活布局、弯折不拘、扩展随宜的融洽为周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巧妙利用天然地形,民居通常采用了拖、台、梭、吊、挑、坡、错等多种方法。创造出适应环境的“绝活”。似从大地自然上生长出来的“有根的建筑”和“有机建筑”(图1-1)。
2 建筑设计策略
川西北的气候温和多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为应对气候而提高居住的热舒适环境,要处理好遮阳与防晒、隔热与纳凉、透风与通气、防潮与除湿、以及排水等方面制约因素。
(1) 遮阳、隔热、防晒
一般民居尽量争取最佳的东南朝向而避免西晒。其主要房间在一天中受日照要少,而下午之后更多处于阴影之中,较少受日晒。在低谷地区,为避免日晒之苦而追求夏日更多的阴凉,采取北向或东北向,使大部分主要房间变成北屋。
为适应本地湿热气候,民居普遍采用廊坊式、凉厅式街坊制度(如图1-2),并形成了统一的建筑风格,达到最大的遮阳通风效果。这种类似的廊式街、骑楼街、大披檐通廊等,非常适合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而为当地广大民众喜爱与接受。
民居重要的隔热方法是使用檐廊,可以使建筑组群产生更大面积的阴凉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阳光的直晒。可摆摊、休闲及遮阳避雨,满足了多重功能的使用要求。檐廊的形式也很多,如门斗凹廊、敞廊、前檐廊、三面廊、内外回廊、跑马楼廊等等(如图1-3)。
房屋布置密集交错,可以相互遮挡,减少阳光照射,增加阴影面积。多数房屋以多天井密集组合方式,且多为南北向条形天井,使不少房间常处于阴影覆盖之中。此外,适度提高房屋内空间,也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举措。一般主要厅堂、过厅的内部空间露明梁架较为高敞,利于散热。其他房间则多建阁楼层,既可有效隔热,还可用于贮藏。
(2) 透气、通风、纳凉
民居充分利用气候小环境,迎纳主导风向。在选址风水观及营造经验的影响下,绝大多数民居选址在三面围合一面开敞的面水背山的地理环境中。在有从前方开敞处吹来山风下,这种山洼处易形成负压区,建筑面向开敞一面便接纳这股气流,使之吹遍全宅。大大改善通风条件。
民居采取通透的开敞空间。在房屋使用功能的要求下,常将一些处于纵横轴线重要通道上的房间和主要厅堂辟为敞口厅或穿堂。有些井院四面房间全部敞开,如“四厅相向”的敞口院(图1-4)。有的正厅的全部格扇不但是通透的,在必要时还可拆下而成为敞厅。总之,尽其可能开通所有能开敞的空间,而使穿堂风通畅无阻。与此同时,走道和檐廊,以及巷道等交通网络也形成气流的通道,类似“风巷”的作用,同各处的开敞空间融在一起,室内外空间空气的交换、回环、进出十分畅通。
民居天井上方加建高出四周的屋盖,称气楼,既防雨又采光和通风排潮气,人们十分喜爱在这里休息纳凉或做家务,被称为“凉厅子”、“凉亭”或“抱厅”。集抽风、采光、防晒、遮雨多功能于一身,又扩展了室内的使用空间。小口天井和窄长夹巷式天井有很好的抽风作用,所以大型宅院常采用多天井的形制,特别是二三层楼房带楼井的有更佳的抽风效果。凉厅常同敞口厅相结合,形成一个特殊的大开敞而又半封闭的居住环境空間,成了整个住宅的活动中心。这种建筑空间形态十分适应高湿热地区气候条件。另有一种处理形式也称“抱厅”,即正厅檐柱设门窗隔断,两侧开门与檐廊相通,既加强了通风.也增加了厅堂的采光。(如图1-5)。
(3) 防潮、除湿、排水
为适应炎热多雨,民居除了利用廊檐、天井通风散热驱潮外,还有多种构造措施和做法来防潮,加强房屋透气除湿,尽快排走雨水,不产生积水。
民居有较高宽的台基,木柱与地脚枋置于条石基础上。主要的房间铺以架空的木地板隔潮,在基脚石上凿有排潮孔洞。屋面用小青瓦冷摊式铺盖,因轻薄且有缝隙而有很好的透气功能,湿热的空间受热上升,达到空间高处时易排出。屋面开有似老虎窗的通风除湿设施。起围护的被称为“可呼吸的墙”的编竹骨泥墙,经济轻便且有很强吸潮透气作用,可调节室内湿度,排出湿气。
为了排水,选址要中高外低,后高前低的地势。宅院设有阴沟地漏,“四水归堂”就是将庭院四面屋坡排下的雨水集于院坝内,通过阴沟系统,利用后高前低的地势排到宅前的堰塘。民居外围广泛使用明沟排水,一般围绕院墙一圈或两侧,用乡土的通长条石砌筑,沟底为了排水通畅有一定的坡度,对于房屋以及其周围地面汇集的雨水能有效快速排走。此外,宅院各处还打有水井,除了用于生活用水,兼备防火,也利于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基地地面干燥,减少潮气。
3 就地取材
民居大量使用木、竹、土、石、草、藤等天然材料,综合运用各种材料的优势,土木互济,五材并举。不同的材质,恰当地用在不同的部位。充分发挥材料自然特性,人为地对材料进行朴素的处理,扬长避短,趋吉避祸。
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既降低运输能耗而减少环境污染,又与环境协调,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屋顶多用两坡出檐深远悬山屋顶,出檐深远。屋顶材料有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主要是小青瓦,桷子全用扁木条,用“冷摊瓦”的铺设方式。草房顶做法是土墙承重,用竹竿做檩条放置于土墙上,再将细竹竿纵横排列,用篾条绑扎在檩子上,最后将晒干的稻草铺在竹竿上。在农村,稻草、芭茅草是随处可见的,常用于屋顶作为覆盖材料,稻草顶十分考究,富于工艺水平,川西北多桐树、漆树,盛产桐油和土漆,在房屋建筑装修上面有广泛应用。
川西北农村黏土虽然丰富,坦多夹杂风化的砂页岩,—般常在山区有版筑土墙的应用,而高大坚实的土筑墙则较少见。烧制黏土砖应用广泛,特别用于砌造空斗墙的薄型砖有较高的质量。墙体材料多种多样,有砖墙、土筑墙、土坯墙、乱石墙、卵石墙、胡豆渣、统沙墙、竹编墙、木板墙、石板墙等。土坯砖墙和夯土墙采用的都是生土,耐久性、隔热、隔音效果均很好,造价低廉。缺点是防水、防潮性差,传统住宅一般是用青砖或石材砌筑勒脚,借此防止地面水和潮气的侵蚀。
4 结语
川西北传统民居受地理环境条件、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蕴藏了人们睿智的生态构建经验。通过改造和提高其构造技术,将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经验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特征,值得在当代城镇社区规划建设加以借鉴,对于我国生态建筑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伊恩·伊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苗经纬译. [M] .天津大学出版社
[2] 陈晓扬,仲德昆.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民居[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4] 李先逵.四川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