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检修技术分析
2015-10-21韩鑫
韩鑫
【摘要】变电检修技术是一种相对比较主动的检修方式,也被称为定期检修模式,这种检修模式至今仍然是我国电力系统最主要的检修模式,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电检修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供电的稳定安全性也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定期检修的模式必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检修的目的不能够明晰化;工作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技术水平偏低;检修成本不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检修工作的收录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各供电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也导致同类型的检修问题反复的发生等。这类问题的愈发严重和突出,使得变电检修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关键词】变电检修;电力系统;分析
一、变电检修技术发展的现状
变电检修技术是一种相对比较主动的检修方式,也被称为定期检修模式,这种检修模式至今仍然是我国电力系统最主要的检修模式,在这种模式的驱动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变电检修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供电的稳定安全性也大幅度提高。
但是,这种定期检修的模式必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检修的目的不能够明晰化;工作技术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技术水平偏低;检修成本不能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检修工作的收录工作不够全面细致;各供电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也导致同类型的检修问题反复的发生等。这类问题的愈发严重和突出,使得变电检修技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变电检修技术的具体内容
变电检修技术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在技术方面主要分为两大类:设备的状态监测和设备的故障诊断。
1.设备的状态监测
设备的状态监测是指通过的设备整体运行的情况,对设备各部位零件做一个细致的评估,能够有效对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作实时监控,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控制故障发生率。其中,设备状态的检测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离线监测和定期解体监测。在线监测主要是指变电设备在运行时,一些使用情况和状态参数在监测设备上进行显示,通过这些参数就能够对电力设备做到全面的在线监控。离线监测是指不定期或者定期的检查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并且使用超声波检漏仪和油液分析仪等设备来分析变电设备的相关参数。定期解体监测是在设备停止运行的期间,定期对一些设备进行拆解性检查。
2.设备的故障诊断
设备的故障诊断是指对变电设备一些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防性的诊断。故障诊断主要分为,比较性诊断和综合性诊断。比较性诊断是指通过振动诊断、射线诊断和噪音诊断等一系列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对设备进行诊断,然后将诊断的结果和以往正常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有差异,则证明设备出现了问题;反之,无明显差异说明设备正常。综合性诊断是指对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之前和诊断时收集的数据和参数,与知识库中标准的参数做比较,得出结果。
三、变电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变电检修目的不明确
我国企业对生产设备的变电检修认识不够正确,对变电检修的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进行变电检修的重要性,有些都是应付了事,或是在进行变电检修过程中不够认真,同时许多进行变电检修的检修人员没有应有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对变电检收工作不能细心认真完成,在检收过程中容易出现检修结果误差,而往往在被忽视的变电检修过程中的微小问题都会成为日后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隐患,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由于变电检修工作目的不明确所造成的。
2.检修工作记录不全面
变电检修工作需要对每一次的变电检修结果进行精确、仔细的记录.作为分析变电设备运行状态和安排进行变电设备检修的根据。但是有些从事变电检修的工作人员由于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变电检修培训,往往不知道进行变电检修工作记录的重要性,不懂得在检修工作中进行技术要点记录和成本分析的重要性.造成变电检修记录小明确或不完整,影响变电检修结果的分析,这样不能为变电检修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也给制定变电检修计划造成了麻烦,甚至一些边远地区的变电站都没有进行相关数据记录和成本分析报告的工作过程,对变电检修工作记录认识的不正确造成的变电检修工作记录不完全严重影响了变电检修工作的进行,并有可能引起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3.检修人员技术水平不合格
许多变电所负责变电检修的检修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術培训、业务培训或安全意识培训,或者一些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检修技术已经严重落后,不适应对先进设备进行检修,在检修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检修结果的准确性。一些地方变电所的检修人员非但没有专业的技能培训基础,甚至是半路出家从事变电检修工作,没有过硬的检修技术知识。这就给变电检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当今计算机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情况下.检收技术人员在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而一些年龄较大的技术人员,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掌握关键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网络应用技术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电检修的结果。
4.设备陈旧落后
有些供电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不能及时的更新变电设备,新旧设备使用参差不齐,有许多地方的变电站设备已经接近服役寿命却还在超负荷运行,在这种超负荷运行的条件下,就加重了变电检修的负担,同时用于设备维护和检修的费用也在增加,甚至积少成多超过了更换变电设备的费用,给变电单位造成了得不偿失的影响。同时,在对这种超负荷运行的设备进行变电检修过程中就会出现检修误差,轻则影响设备维护工作进行,重则就会由于安全隐患的存在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
四、变电检修技术分析
1.对带电作业的各项要求
1.1绝缘工具的要求
(1)选择电气性能优良的绝缘材料,如环氧酚醛玻璃布板(管),避免选用吸水性大的材料:
(2)绝缘材料尺寸稳定,耐腐蚀性能好,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3)按不同电压等级选用相应有效绝缘长度的操作杆;
(4)使用前必须按规程对绝缘工器具进行绝缘测试,绝缘合格方可使用。
1.2对带电作业的注意事项
(1)带电作业必须由专人监护.监护人不得兼任其它工作;
(2)参加带电作业人员上岗前须经过培训,并在停电的模拟设备上严格进行操练.通过相关规程考试,经负责人批准方可从事带电作业工作:
(3)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工作负责人应随时观察作业人员.如果发现作业人员的体力或精神状态不佳,立即停止其工作。
2.对于接头发热的处理
(1)检修前首先查看测温数据的最低和最高温度值,查看运行记录.了解通过此过热点的最低和最高负荷电流,两种数据综合分析比较.做到心中有数:
(2)细心观察过热接头的外部现象,如颜色、气味、烧痕、内外部接触缝隙、螺丝的紧固强度和均匀程度等;
(3)对于软母线接头的发热,应首先清除导线和线内表的烧伤疤痕.并用0号砂布磨平.然后用钢丝刷彻底消除导线缝隙间和线夹表面的氧化物、硫化物、污垢(有铝包带的要拆除),再用金属清洁剂或汽油冲洗擦净导线缝隙和线夹上的金属碎屑,最后按照螺丝紧固工艺,对角均匀拧紧。如果螺丝、螺母滑扣、滑丝或烧伤,应更换;对于烧伤严重或重复过热的部位.因为铜、铝排的接触面已经多次烧伤且温度很高.接触面的结构分子已经离散疲劳,电阻率成倍增加,这时就应该更换新的铜、铝排。
3.预防设备热故障的对策
(1)严把金具质量关。变电站母线及设备线夹金具,根据需要选用优质产品.载流量及动热稳定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特别是设备线夹.应积极采用先进的铜、铝扩散焊接工艺的铜铝过渡产品,坚决杜绝伪劣产品入网运行.
(2)采取防氧化措施。设备接头的接触表面要进行防氧化处理,应优先采用电力复合脂(即导电膏)以代替传统使用的凡士林。
(3)控制紧固压力。部分检修人员在接头的连接上有错误认识,认为连接螺栓拧得愈紧愈好,其实不然。因铝质母线弹性系数小,当螺母的压力达到某个临界压力值时.若材料的强度差,再继续增加压力,将会造成接触面部分变形隆起.反而使接触面积减少,接触电阻增大。因此进行螺栓紧固时.螺栓不能拧得过紧.以弹簧垫圈压平即可,有条件时.应用力矩扳手进行紧固,以防压力过大。
(4)加强运行监视。对于运行设备,运行值班人员要定期巡视接头发热情况。有些连接点过热可通过观察来确定,比如运行中过热的连接点会失去金属光泽.导体连接点附近涂的色漆颜色加深等。
4.对接地引下线的运行维护
(1)加强日常外观检查.若有细微锈蚀必须及早刷漆。
(2)从接地引下线地面以下30cm起至地面以上50cm范围,按安全设施规范化管理要求.在接地线表面涂以15~100mm宽度相等的黄绿间隔条纹漆,进一步增强防锈强度。
(3)按规程要求.采用测量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或相邻设备)之间的直流电阻值来检查其连接情况。在现场测量中,由于地中存在自然电场和人工电场的干扰.只有加大电流才能消除干扰.因此推荐直流伏安法,并建议所加电流在10A左右。
(4)要特别注意继电保护二次接线盒接地或控制箱外壳接地的引下线连接完整可靠。
(5)在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网中.电缆头的接地线必须经过零序CT的铁芯内部。一旦接错。运行人员就无法得到该电缆接地的信号,可能引起故障延续和扩大.甚至发生电气火灾。
结论:
变电检修工作状况直接关系着变电运行与电力系统运行的实际情况,严格地按照工作要求,推动变电检修工作的全方位落实,是变电检修人员新时期工作的重任。在当前时期,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变电检修各项技术的熟悉操作,并努力挖掘检修工作的不足,并立足于这些不足,对各项检修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改善,以推动检修工作各项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晶.电力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13.
[2] 李丽.关于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研究[J].青海电力,2015.
[3] 邵軍.论变电运行管理中危险点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8) .
[4] 代俊.论变电运行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