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
2015-10-21郑海
郑海
摘要:文章对造型基础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园林种植实际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对造型基础理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进行阐述,希望能够给其他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最佳配置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造型基础理论;园林种植;种植设计;实际应用
构成理论是当代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基础,其重要核心位置不容忽视。构成研究是视觉艺术的基础理论,又把视觉传达艺术作为其中心思想内容。构成理论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二十世纪的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熟,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后期被引进我国,把视觉形象作为构成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主要功能就是探究和建立视觉形象的手段,虽然这种理论进入我国时间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经验的累积和实践,逐渐被大范围的应用到各领域的设计中。
一、构成理论在园林设计中地位和作用
(一)构成理论在种植设计中的实际位置
造型艺术设计包括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设计,而园林设计就是众多设计方式中的一种。园林设计则是通过巧妙的使用地形、水体、周围建筑、山石的形状以及植被特点等要素,来达到对景观进行塑造的一种视觉造型方式。植被是园林进行设计期间的主要材料,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是整个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植被的种植设计直接影响着园林设计水平的高低,其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1]。而造型理论的基础就是构成理论,其直接影响着设计概念的形成、构思的生成等方面。在园林整体设计过程中,构成理论对植被的制造、植物材料之间的配合、色彩的合理运用以及植物空间形象的处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
(二)构成在植物种植设计中的实际作用
构成理论由平面、色彩以及立体等三个方面构成,并把这三方面作为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植物在不同方向上的配置、种植图案或者是文案设计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从而为园林整设计提供概念支撑。色彩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观赏者评定一个园林的好坏首先就是从色彩元素上着手,只有色彩搭配合理,才能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二、构成理论的实际运用
(一)平面构成的实际应用
平面构成中包含了很多法则,而形式美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其中包含了园林整体的比例、尺寸、对称性、均匀性、归一性、节拍、想象、境界等内容。因为不管是任何一种造型及构图都需要协调好比例、精准的尺寸,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升形象间的变化。越接近对称的图形或造型就会越产生协调、自然等特性,给观赏者一种质朴的美感,满足人们常规上的视觉感受。均匀则是在不对称的造型或者构图上寻找到均衡点,使用这种方法对植物种植形象进行塑造,就会使其形象变的灵动、活泼,拥有自然感觉的美,在视觉意义上寻求平衡,其是一种统一共性的要求,同时还要达到整齐、协调的艺术成效[3]。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需要具有归一性质的时候,只有单纯归一才能够让美变的更加强烈。但是只顾统一而缺少变化的设计,就会影响到观赏者的情绪,直接影响到美观的迅速凋零,不能长时间进行保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必要的变化,知识感官的刺激性缺失,因此变化才是调动观赏者性趣的关键性因素。实际上,这种变化要建立在规范整齐的基础上,没有规律的变化,就会导致设计时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节拍的产生同样也是建立在规律的前提下,一种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出现多次、连续、规律的运动感。
在视觉形象设计的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都会以自身视觉经验出发,通过有效地方式对观赏者进行刺激,使其能够很好的进行联想,进而促使设计按照设定的目标来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观赏者的思想推动他们由眼前的形象延伸到别的事物上。因此,园林在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特性,让人们对园林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联想。
(二)平面构成形式的应用
种植设计中反复的形式设计,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的方式。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人们记忆的一种方式,可以形成一种规律性强的节奏,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一旦节奏重复就会出现单调、无趣的现象。趋近于反复构成的轻微转变,又不像反复形成后具有严格规律感觉,但是其中包含的韵律感却没有消失。
(三)色彩理论的实际应用
首先,色彩的属性就是色相、亮度、色彩的鲜艳度等要素的总称。种植设计决定植物之间采用哪种配置,通常情况下都是以植物的色彩属性来决定的。植物配置实际效果的好坏与否,就可以使用色相以及亮度进行决定。因此在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过程中,禁止将两种亮度接近的植物种植在同一区域内,特别是两种植物的实际亮度都很低时,更不能放在一起。而两种植物的色相相同,亮度不同,其相应的配合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在种植过程中,植物色彩鲜艳较低的话,就会形成一种让人感到压抑的情况;为了提升空间范围,就要选用一些鲜艳度明亮的植物[4]。
其次,园林植物是通过其不同的色彩对美进行表现及展示,由于植物颜色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人们最为真实的感受就是通过表情来体现的,种植设计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能够通过颜色来提升设计的表现力。由于植物属性的不同,人们观赏后产生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植物的明度不同,鲜艳度对其影响的程度较为次之,影响最弱的是色相。其感觉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设计的配色方案。从设计构图方面来看,颜色较深的植物应该位于设计整体的最下层,颜色较浅的植物在上层最为合适。要是想要达到活泼构图的目的,就要把植物颜色进行对调,并且要保证面积及体量上与上层植物的平衡。而用于建筑裝饰的种植设计,就要选择颜色较重的植物,提升植物设计的稳定性能。
最后,还要充分注意到园林植物色彩和性质之间的不同,因为其可以产生视感上的不同。例如,红色、橙色等暖色系颜色就会让人们有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则会产生一种较冷的感觉。因此,在寒冷地域的园林种植设计上就要选择一些暖色系倾向的植物。温度较高的夏天就可以选择一些冷色系的植物,在感官上给观赏者最好的体验[5]。
结论
总而言之,构成是造型理论的核心思想,因此,在园林种植设计过程中,生活中要围绕在这一核心周围来完成相关设计。根据园林种植设计的实际要求,来选择植物的种类和色系,尽可能刺激观赏的视觉和感官,从而达到园林建造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彭桂琴.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4,(14):114-114.
[2]张卫涛.造型基础理论在园林种植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1):119-120.
[3]张智晖.探析城市环境建设下的园林种植设计及其保护工作[J].农业与技术,2014,(11):165-165.
[4]候建宇.关于现代园林种植设计的探究[J].青春岁月,2014,(14):108-108.
[5]欧振宇.探讨园林种植设计中应用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8):52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