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语言中的社会与文化价值
2015-10-21邱佳王巍
邱佳 王巍
【内容摘要】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开始诞生于英国,并于60年代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1985年之后在中国也出现了波普艺术潮流,一批中国艺术家借鉴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的形式语言,用以反映中国当时的文化问题。中国的波普艺术又曾被称为“政治波普”。文章从波普艺术相关概念出发,对于波普艺术语言所体现的相关社会价值和文化进行讨论,以探索当前艺术创作所面临的深刻困境出路。
【关键词】波普艺术 社会价值 文化价值 艺术创作
波普艺术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之后,波普艺术的发展开始转向美国。60年代之后,美国消费经济的崛起和大众文化的成熟,使得波普艺术运动在纽约为中心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引起批评家和收藏界的广泛重视,各个地区开始出现与波普艺术相类似的艺术流派。
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交流日益密切。1985年,美国艺术家劳神柏在中国举办展览,其对于现成品的使用使得中国艺术家印象深刻,并产生极大的影响。之后,波普艺术开始逐渐在中国内地萌芽,并零星出现于部分期刊之中。这种艺术潮流采用西方60年代产生的波普的艺术语言方式,结合在人民大众中流行的各种思想符号来进行某种幽默、荒诞的表达以及嘲讽。
一、波普艺术语言的精神特征
1985年后,隨着西方艺术的大量涌进,国内大批青年艺术家、理论家开始提倡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美术革命和美术“启蒙”,并直接开始进行充满激情的美术创作以及实践活动,这种波及全国的艺术潮流被称之为“八五新潮美术”。但“八五新潮美术”在艺术界以及公众认知中迅速消散使得艺术家意识到当代艺术具备决定意义并不是艺术语言的完善,而在于是否能为当下社会文化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之下,西方波普艺术开始进入中国。美国波普语言的重要特征在于将流行时尚形象进行改编,以进入到纯艺术领域。中国波普艺术家在语言系统层面借用西方波普艺术,却试图对于政治层面和消费文化进行双重表达,更多情况之下则使用改革开放之前的大众文化形象,通过改编并与实物进行并置,以制造荒诞感。
提及波普艺术语言精神特征,就绕不开王广义。王广义并不是中国第一个搞波普艺术的中国艺术家,但其艺术作品例如《毛泽东》系列、《被工业快干漆覆盖的世界名画》系列、《批量生产的圣婴》系列以及《大批判》系列等都陈列出当时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文化问题——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西方商业文化的侵袭。除此之外,王广义还非常善于借助于媒体来宣传艺术主张,并屡次参加国外艺术展览会,很快就被国际艺术界迅速接受。其实,王广义系列作品所牵涉的视觉文化符号时代性非常强烈,这既是中国大众文化怀旧情绪的集中释放,同时也是上世纪90年代社会“新鲜感”的视觉符号。除却王广义之外,魏光庆、余友涵、张培力、刘大鸿、李山、张晓刚都利用波普艺术风格,或者解构意识形态、或者影响社会现实,以使得传统文化美术图像以及文字符号与当代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最终产生荒诞奇妙的艺术效果。
二、波普艺术语言的社会价值
(一)快速转型时期的社会反讽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社会开始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社会问题开始浮现出来。大部分中国艺术家必须在体制外艰难额度生存,因而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非常敏感。这部分艺术家往往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于社会存在的众多问题以艺术形式进行辛辣的批判,最终导致商品社会的外在图景、广告、护栏、工业品以及众多消费文化典型图像进入艺术作品中。波普艺术视觉风格在平面艺术层面往往被中国艺术家理解为类似于广告或者宣传画的图式,且非常适用于商业消费气息。这些具备强烈现实气息的艺术作品能够直接将艺术家的现实感受展现出来,并希望能够快速消费的同时被社会所接受。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些艺术语言风格对于浮躁社会充斥的暴发户类型的审美趣味的批判和模仿,同时也是艺术家追求短期眼球和眼前效应的技术手法之一。
(二)直接切入生活本身的策略
当前中国社会大众传媒发展非常迅速,并在近30年里形成庞大的传媒产业体系。纯艺术创造在当前日益复杂的文化传播环境下日益面临边缘化状态。波普艺术通过直接采取大众流行文化艺术的形象符号和图像内容来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映,并启发了力图使得艺术与活生生社会现实发生关系的中国艺术家。当前,中国波普艺术家们开始不断突破,开始进入大众传媒空间,使得能够通过被广泛传播来扩大艺术对于社会现实的影响。其实,艺术家的种种探索已经突破波普艺术的范畴之内,开始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中不断努力。
三、波普艺术语言体现的文化价值
改革开放之后,众多艺术家开始利用波普艺术的自身特征,寻求思想上的解放性,况且波普艺术所提倡的“生活等于美术”的美学思想和“公众通俗文化”的创作方式,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使得中国美术事业和创作放大都有所扩大。中国式波普艺术努力利用西方波普艺术语言与中国工业化文明相互结合的理念艺术和操作方式来表达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现象,更加偏重于表达社会现实给人带来的复杂心理感受。但波普艺术不会成为主流艺术,艺术家通过波普运动不断拓展艺术文化的表现空间,让艺术自由发展,同时在此过程之中逐渐形成快餐文化,精神性缺乏,缺少创造性和自主性,严重影响艺术文化的品位和内涵。
当前国际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艺术家应该对于外来艺术优劣得失予以研究,辩证认识外来艺术与民族艺术的相互关系,并强调自己的主旋律,在不拒绝挖掘现有价值基础之上,建构原创性和独立性的文化艺术形态。
参考文献:
[1]王瑞云.美国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汤麟.外国美学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
[4]皮力.国外后现代雕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5]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