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佛教艺术图像文献的信息化应用研究

2015-10-21许旸

艺术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信息化

许旸

【内容摘要】佛教艺术研究对图像文献的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显重要,但受到图像获取时记录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图像客观描述引发诸多主观判断含混的问题。文章从学术研究与科普应用角度出发,以佛教艺术特征为基础进行图像文献的分类与定名,建立佛教艺术信息的逻辑结构,再根据结构建立相应信息应用模块,实现对海量研究数据加以整理和利用,从而提升图像文献的利用效率,对艺术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与手段。

【关键词】佛教艺术  艺术特征  图像文献  信息定名  信息化

一、佛教艺术图像文献信息化的意义

“文献”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也是对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文献资料中佛教归属一类,图像文献与文字文献构成了佛教与艺术相关文献的重要部分。图像文献记录了佛教史中具体可见的图像信息材料,包括记载佛教绘画艺术、佛教雕塑艺术、佛教建筑艺术信息内容的总称,其中有传世的材料,也有陆续出土的新材料,这些都可以看作为与文字文献同样重要的文献信息。传统佛教艺术研究主要是将图像文献作为与文字文献的印证材料来研究,但是现代学术研究越来越趋向于将图像作为研究的主体来看待,从图像中可以解析的艺术现象往往要比文字文献丰富直观。由于图像文献的信息特征不同于文字文献,其没有绝对的对应信息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匹配。所以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文字文献的检索可以很快成为研究者的有力助手,而图像文献却不相同,受到人为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如受到类别丰富、数量庞大、区域分散、属性复杂等原因的制约。但图像文献的价值却在艺术研究中越来越显重要,忽略图像文献的准确性去研究佛教艺术是不客观的。

目前佛教艺术研究中大量运用图像学与信息学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对佛教图像文献中的“显性”“隐性”艺术特征研究,解决佛教艺术研究中普遍存在艺术的客观描述与主观判断间的含混与矛盾等问题。佛教艺术研究中图像文献因记载条件不同,呈现视觉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就其艺术的主体信息而言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决定了主要图像文献所记载的主体艺术特征包括其造型、构图、色彩、技法等信息是稳定的。艺术特征的确认可成为研究者通过学科分类获得和利用图像文献的基础信息,并且通过将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作为信息管理模式的主要分类条件,可以构建能够对文献的关联信息进行动态的应用方法,促进佛教艺术研究方法由传统单一的信息模式向智能信息模式转变。其信息检索的准确性、内容的全面性、交互的灵活性,能够提升佛教艺术研究的整体水平,同时亦为其他艺术文献的信息化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佛教图像信息的研究基础

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以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为开端,已在上世纪成為世界性的“显学”。其研究的重点又与佛教艺术主体的内容考证与分类研究密不可分,前辈学者们做了大量坚实的基础研究成为我们当今研究的阶梯。这些对美术史、考古史的艺术研究就成为确定图像文献艺术主体的“显性特征”条件,这是艺术特征的基础。此外图像文献研究还要通过图像学与功能学的研究揭示其艺术主体的“隐性特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扎克斯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四位艺术史家通过对艺术作品题材的研究,即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开创了用图像志来研究艺术主体特征的新方法,尤其是潘诺夫斯基创立了肖像学也称圣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解释各个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艺术题材的内在含义起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当代佛教艺术的图像学研究以宫治昭、李凇、巫鸿、沙武田等学者也有诸多新阐释。对功能学的关照以及佛教艺术创作主体的关照,是佛教艺术研究本质的问题,也是研究需要回归历史“原点”进行分析的问题。当经过考古学、图像学的不同层面的考察与研究之后,最终应回到了艺术主体的创造者即当事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考察研究上。此方法必当涉及严密的佛教义理、思想,非简单的单一经典可以解释清楚的。贺世哲通过对敦煌石窟的研究奠定了佛教艺术“功能学”研究的基础,郭右孟、赖鹏举等先生在此间多有建树。所以分析任何一个图像文献,都包括多形态的信息内涵,应根据研究的手段与目的的不同来关照历史、考古、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因素。就佛教图像文献而言则更需要关注其存在的时间与空间、表面与本质的佛教内容与义理,进而力求全面客观地诠释其图像所表现的艺术特征及其存在空间中特定的宗教含义。

早先佛教艺术文献信息化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如IDP国际敦煌项目等众多的佛教艺术与文化数字项目。随着敦煌研究院“石窟图像数字化”“敦煌壁画数字资源库系统”等项目以及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网络数据库”等项目的完成,国内的相关佛教艺术文献信息管理水平大大提升。与之相比国外研究机构的数据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即如何让用户最大程度获取和接受所需的信息,此中,应用方式成熟且具有启发价值的是英国大英博物馆与法国罗浮宫博物馆的图像文献信息管理与教育应用,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图像文献的信息检索。可以发现以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为着眼点,对于庞大的图像文献信息的管理与应用是意义重大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技术已广泛应用在科学研究与生活服务领域,图像文献的数据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对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进行信息分类与应用,能够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提供思路的改良,以及为艺术研究者提高图像文献使用效率提供途径。

三、佛教图像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法

图像文献的信息化,首先是对信息特征进行研究,佛教图像的艺术特征的研究涉及艺术学、文献学、图像学、功能学、统计学等领域研究知识的应用。因此可以针对三个阶段加以目标诉求。第一阶段针对建立“中国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的特征分类:以文献学、艺术学、美术学、图像学、功能学为方法,对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类别特征进行系统的整理。第二阶段是对分类后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进行定名研究,从而建立图像文献中艺术特征的逻辑结构。对图像文献进行采样,结合艺术特征的逻辑结构建立信息模型。第三阶段设计基于佛教图形文献艺术特征模型的信息平台。搭建技术规范、标准和符合相关信息标准的系统模块;运行与测试图像文献信息特征提取的实际效率,并接入internet完成全域的信息共享测试。以上三个阶段旨在完成佛教图像文献艺术特征信息的归纳、制定定名标准以及应用功能的扩展三个核心架构的建立。

(一)佛教图像文献艺术特征信息的整理与定名

以学科分类来对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进行分类。现以敦煌佛教艺术研究为例,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梳理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前辈学者积累艺术分类与研究的方法、经验之上。佛教图像文献种类多样,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有供欣赏的,亦有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就内容有尊像、经变、故事、供养人、装饰等,类别包括绘画、建筑、雕塑、染织、镂刻等。从丰富的图像文献着手理清枝干,以不同学科的视角来考察图像的艺术特征,并且将假设再放回其历史原点中加以考核,争取推论的合理性。将图像文献艺术特征的信息置入这样的框架之下去分析,减少就现象看现象的去解释艺术特征的问题,尽可能构建更多客观结构与分类。

(二)信息特征定名的标准核定

佛教图像文献艺术特征的信息管理,依据传统文献的分类与检索方法与经验,同时还要对佛教艺术图像文献性质、内容分类或图像的数字特征进行甄别;提取信息特征,归纳出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共性,既可进行对图像文献的编号、题名、时间、材质、构图、颜色、比例、尺度、状态等“显性特征”标准制定;同时也对艺术风格、艺术背景、艺术思想等“隐性特征”加以考查提出核定标准。因此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定名规范可以依据《艺术学分类标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敦煌石窟壁画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学术标准,并结合佛教艺术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作为制定数据采集著录的定名要求与标准来考虑。另外,发挥“高效信息管理”的作用,让检索和应用合为一体,这是对一般检索系统的改善。系统效率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尺度,是从艺术学、图像学、宗教学、功能学、人类学等相关方向提供多角度、多关联的检索设置,这也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信息演示功能设计

改进传统佛教艺术文献检阅模式和解析手段的限制,开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运用,加强图像文献的阅读功能,成为协助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图像文献研究方式基本是以静止素材为主的,研究者依靠抽象思维来判断文献与历史环境、场景等因素相互的关系,而现代数字技术已能够为研究中设定现场环境的再现提供可能。因此借助研究者的假设分析,在相应的载体上虚拟出与文献相关联的图像与图表,使原有抽象概念变得直观而易懂。

四、信息平台设计重点与解决策略

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的构架的合理性与数据分类标准的制定与管理,是系统运行与用户检索效率的前提保证。在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核定中,将图像文献的局部特征统一到佛教艺术与宗教义理的完整体系下来,考虑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此外,分类信息与信息应用(使用)过程中的整合问题,让艺术特征图像信息的标准化与分类核定、开放式的图像管理与维护等用户需求成为另一建设重点。

佛教图像文献的数据分类,首先是要对佛教图像文献进行艺术学与目录学的编辑,主要是掌握佛教图像文献中的主要艺术特征。然后对佛教艺术现象如佛教绘画、佛教雕塑、佛教建筑、佛教义理等进行全面把握。将“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放在佛教艺术与宗教义理的架构之下,在佛教艺术现象的大背景之中从图像志、图像学、佛教史、功能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并且结合佛教艺术的文字文献相对应进行研究。

同时,核定的学术规范上应该关注“定名规范”与“分类角度”两个问题。首先由于佛教艺术涉及的文化范围很大且多有交叉,如敦煌学、吐鲁番学、西域学、丝路学、龟兹学、藏学,分布地区广大,基本国内大都具有分布,以敦煌地区、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多,艺术形式丰富,這是作为图像文献“显性特征”所呈现的;另外其作为宗教艺术的现象本体又含藏了宗教思想、艺术思想的更为本质的“隐性特征”。所以由于佛教艺术图像文献本身的学术范围、框架、特征、风格,其学术规范也需要有自身的信息特征。

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分类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既然有视角必然就带有其局限性,因此完美的分类是难于实现的。如《历代名画记》卷三中记载的本行经变,当指描绘佛陀一生事迹的变相。莫高窟61窟中,也出现了主要是依据《佛本行集经》描绘的联屏变相,学术界通常称其为佛转故事变相,而没有称它为经变。又如常见的五台山图联系紧密的文殊变,既可以看成佛教史记故事变相,亦可归入佛教人物变相之列。这些情况表明,分类在角度上仍会出现不当之处,作为一种研究的手段,也将尽可能全面考虑,并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去权衡对图像文献艺术特征的分类。

五、信息平台应用价值与意义

国内对佛教艺术文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来已久,但信息整合与教育应用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改良空间。从对佛教艺术图像文献信息的管理功能而言,应具有数据存储、检索和演示三个功能模块。信息管理的实质性技术,应建立在对文献数据的可操作性研究,包括检索、读取、比对、演示、输出等信息传递行为之上,所以通过现代信息手段来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率,并使用户获得更具有研究与服务价值的数据结果。

佛教图像文献的数据平台建设不仅可供科学的信息分类,而且能够对佛教艺术图像文献的环境、功能、关联信息演示、数据检索与展现,使佛教艺术研究的手段多样化且研究使用高效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图像文献管理模式和手段的限制,借鉴完善的动画与交互技术,更有利于提升艺术学图像文献的研究能力,有着较强的应用性,是符合现阶段学术与服务发展的要求。借助对人机交互形式分析,能结合相应的载体创造出新颖的视觉效果,优化使用方式,并施诸研究与社会服务中。

(注:本文为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佛教图像文献的艺术特征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2YJC760101;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4项目《艺术学“宗教美术”文献管理与资源库建设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4-R-31134)

注释:

①沙武田博士对敦煌研究中文献学、图像学与石窟功能学等研究现状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高薪茹)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