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初探
2015-10-21孙淑贤
孙淑贤
摘要:园林的本土化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指功能、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本土化;第二种含义指园林形象和样式方面的本土化,即论文研究的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延续本国的园林设计语言的传统,即以某些方式延续传统园林设计语言,使之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二是使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语言与中国的地域性特征相结合,实现其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使西方现代园林设计语言在中国的运用形式趋于理性化。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语言;本土化
一、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含义
设计语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设计学科内,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中的语言系统,它与建筑语言和园林语言中的“语言”是等同的范畴。有的主张“把设计学看作一门形式语言学,设计就具有了可解读性、可传递性、可归纳性和可演绎性”。在探讨建筑是否是语言的命题中,有的研究认为建筑语言是一种类语言,因为它作为一种视觉形象语言,缺乏语言结构中的声音外壳—语音要素。而美国景观学者安妮·W·斯帕恩却认为景观是语言,有语言的所有特征。
二、 园林设计语言的特征
1.整合特征
园林与绘画、雕塑虽然都可归于与视觉信息符号系统相关联的造型艺术,但“园林”与“架上艺术”的绘画和雕塑不同,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空间中各要素整合的结果。园林设计语言的整合是在不同层面、不同系统中逐步完成的,一般来说,首先要从空间结构的层面上,在结构语言系统中进行运作;进而在景物的层面上考虑形态语言系统与结构语言系统的叠合;最后,利用意境语言系统强化实景,暗示虚景,在整体的高度上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层次。
2.动态特征
园林设计语言与建筑语言相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其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动态的变化。绝大部分建筑一旦建成便基本呈现出这个作品的终结形态,在使用期限内可能会出现材质的老化、褪色等现象,但形态不会发生变化。而园林中的植被、水体等造景要素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出现出动态变化。水体会随着枯水期、丰水期的更替出现水位的升降。植物的花、叶产生的季相变化,对园林的空间界面的色彩、形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尽管经历时间较长,也会逐步改变空间的比例、围合程度。
3.模糊特征
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对事物描绘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不确定的,甚至是很模糊的,用园林设计语言来表达创意也是如此。园林设计语言毕竟不是人类的交际语言,不同的观看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点与建筑语言类似,“建筑作为一个视觉语言符号系统,它不是直接、明白无误地向人们诉说(陈述)什么。这点很像无标题音乐,如A大调或e小调钢琴奏鸣曲。因此,含蓄性(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建筑语言符号学的一个特点。”园林设计语言的模糊特征给游人对它的理解提供了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即使是带有某种隐喻,游人也可以不予理会而展开想象。
三、中国当代园林设计语言的本土化策略
1.传统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基础
1.1传统园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尽管不少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园林思想陈旧,形式僵化,不适于今天的社会环境,只有文物保护价值而没有发展利用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传统园林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比如,良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为创作为素材,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清末的私家园林在在清末公共园林的影响下,出现了私园向公众开放的现象,也说明传统园林是变化发展的。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传统园林既有独立性而又不是凝固不变的体系,它能够与别的体系沟通与交流,能够吸引别人的长处来丰富自己。比如,中国传统园林就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还有许多外来艺术形式也对中国园林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钱溪梅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传统不只教会人们模仿,也教会人们创造。
1.2传统园林注重的是一种态度
中国的传统园林就其本质而言,是文化而非技术,是实现中国人性情的教化,是培养中国人的美学素养、文学素养和自然鉴赏力的教化。其价值要比某一门单一的技术,某些纯粹的谋生手段重要的多。元代画家倪攒的《容膝斋图》,“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四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
2.地域性园林是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的理想形态
随着俞孔坚、王向荣、孔祥伟、朱建宁等专家教授多年来的研究,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地域性园林三者在文化问题及美学问题上已经获得了统一:三者的视觉形态最终以地域性园林为外在表现。
2.1核心理念的统一
地域性园林在理论上的核心是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延续。文化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完全没有人类足迹涉足的自然景观已经很少了,大多数自然景观都可以纳入这一概念。因此,地域性园林关注的对象与节约型园林、生态园林是一致的。
可见,生态园林、节约型园林、地域性园林都强调对场地内现有的资源—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反对破坏式的建设,这一点是三者的交集所在。生态园林成功地延续了场地的生态环境,节约型园林尽可能“节约资源和能源”,两者使设计场地必然反映地域的自然特色。
2.2设计手法的统一
在设计手法上,对场地内现有的资源的保护性改造、保留也是三种园林共同的设计手法。生态园林强调原有场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主张“最少介入”,必然最大限度地反映地域的自然特色。节约型园林强调“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因而保护场地内的植被资源,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土方作业。地域性园林强通过保护场地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实现其关注的“场所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洪德.中国园林的图解式转换—建筑师王欣的园林实践[J].时代建筑,2007(05):116-121.
[2]王云才.傳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4-76.
[3]周成玲.城市旧公园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