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物理中“速度”和“密度”的教学
2015-10-21刘静
刘静
摘 要:在初中物理中,“速度”和“密度”的相关知识较为抽象,公式应用比较繁杂,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它们的一些相关性,从概念、实验、公式运用三个方面進行了类比分析。
关键词:速度 密度 类比分析
“速度”和“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知识之一,也是学习其它较为复杂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但一些初中生只注重对速度和密度知识的章节性学习,忽视了对它们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所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肤浅和零碎的,因此也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事实上,虽然“速度”和“密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量,但有关它们的问题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怎样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教学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从新课标理念出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在概念教学中深入辨析
速度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之比,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式是v= ;密度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定义式是ρ= 。所以,它们都是采用了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当它运动的路程(或时间)增大或减小时,其运动的时间(或路程)也以相应的倍数增大或减小,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也成正比例关系。而当某种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增大或减小时,其体积(或质量)也以相应的倍数增大或减小,即该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例关系。当我们熟知这一点时,一些所谓的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把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密度会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每一小块砖和原来相比体积减半、质量减半,但密度不会变化,因为对于这种砖来说,不论它体积有多大、质量是多少,单位体积的砖的质量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时)密度一定。
二、在探究实验中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中与速度相关的重要实验是“测量平均速度”,而与密度相关的实验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两个实验尽管不同,实验原理却是相似的:都是根据它们的定义式,间接地计算出小车的运动速度和石块、盐水的密度。因此,实验步骤大体一致:先测量,再计算。分别测出两个未知的物理量s、t与ρ、v,然后根据公式v= 和ρ= 进行计算,从而得知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和某种物质的密度。
三、在公式运用中类比分析
速度的定义式v= 和密度的定义式ρ= 在表达形式上是相似的,都是分式形式且含有三个物理量,因此它们的变式也具有相似性。它们分别是S=vt、m=ρv、t= 、v= ,从表达式上可以看出,s和m相当,v(速度)和ρ相当,t和v(体积)相当。行程问题中有三种基本题型,即求速度v、求路程s、求时间t;与此相应,密度问题中也有三种基本题型:求密度ρ、求质量m,求体积v。所以,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具有相似性。
例题1:草原上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捕食战,野兔在草地上以20m/s的速度向前方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30m处以50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如果野兔跑到树洞需要的时间是4s,请问它能否安全逃进树洞?
方法一:比较路程。兔子4s内通过的路程s1=v1t1=20m/s×4s=80m;鹰在4s内通过的路程s2=v2t2=50m/s×4s=200m。
鹰和树洞之间的距离为130m+80m=210m。
∵ s2<210m,
∴ 野兔能安全到达洞口,鹰追不上。
方法二:比较时间。鹰飞到树洞口所需的时间t=s/v= =4.2s,野兔跑进树洞所需时间4s。
∵ t>4s,
∴ 野兔能安全到达洞口。
方法三:比较速度。设鹰在4s内能飞到树洞口,则速度应为v=s/v=210m/4s =52.5m/s,而鹰的实际速度为50m/s。
∵ 50m/s ∴ 野兔可以安全到达洞口,鹰追不上。 例题2:一个体积是40cm3的铁球,质量是156g,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ρ铁=7.8×103kg/m3) 解法一:比较密度。求出球的密度与铁的密度相比较,ρ铁=7.8×103kg/m3=7.8g/cm3。 ρ球== =3.9g/cm3。 ∵ρ球<ρ铁, ∴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二:比较质量。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的质量与铁球的质量相比较。 m实=ρ铁V球=7.8g/cm3×40cm3=312g。 ∵m实 ∴铁球是空心的。 解法三:比较体积。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体积与已知铁球的体积相比较。 V实===20cm3。 ∵V球>V实, ∴铁球是空心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初中物理中速度和密度知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拓展延伸,就可以加深理解、开阔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