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预习之谈
2015-10-21卢致发
卢致发
摘 要:预习是学生对将学内容进行预先学习的自学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与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欲望,从而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主动反思,可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预案 预查 预展 预思
大家都知道预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也一样。
对于数学课前预习,在教师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其一,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预习可有可无,反正在课堂中老师都会讲到,只要上课时学生认真听讲即可,布置了课前预习学生也不一定做到,也没有必要在预习上浪费时间了;其二,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并没有预习的必要,认为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时反而会影响他们听课的积极性,老师要讲的事先都知道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就不认真听教师讲解了;其三,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随着年段的升高、知识难度的加大、思维水平的发展,应当像语文一样进行必要的预习,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预案——数学课堂的切入平台
我要讲的“预案”,是指教师在课前经过精心准备,给学生的预习指导。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完成预习作业、如何才算是正确地预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地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明确预习任务。我在每节课最后的2分钟都会明确给出下一课的预习任务,分四大块: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念有哪些?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2.本节课的主要题型有哪几种?3.通过预习,你对新的概念或公式运用时有什么心得或注意事项跟大家一起分享吗?4.通过预习后,请把你觉得好的题目或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尤其是预习提纲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代表性、层次化,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同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预习发现不同的问题。另外,题量要控制好,不能让学生在数学预习上花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其它功课的学习与学生的正常休息
二、预查——数学课堂的过渡平台
充分的预习是预习展示的必要条件,没有充分的预习展示,效果根本无从谈起。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惰性,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要让学生做到充分的预习,检查这一关必须做到位。作业检查我力求面要广,质量要高,并时刻坚持“严”把关。
1.老师预查。课前我都会利用3分钟左右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他们预习情况如何。对于认真的同学及时地给予表扬,而对于不认真的同学我会及时找他们谈心,问出原因,并在预习方法上给予指导,让他们知道预习的重要性,并要正确地对待自己不懂的问题。这种检查既是检查预习完成情况,又是课堂教学的开始。
2.家长预查。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家长都非常支持孩子完成预习作业,只有20%的家长经常在家督促指导孩子完成预习作业,30%的家长偶尔督促指导孩子预习,将近一半的家长几乎不检查孩子预习情况。这就说明我们应当让家长知道预习的重要性,检查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三、预展——数学课堂的生成平台
预展就是利用预案把预习的心得写出来,比如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由来、疑难问题或是你认为好的题目等都可以写出来在课堂上一起和同学们交流分享。与平常上课的模式相比,我以“预习交流”代替“情景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的问题”代替“书本的例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讲解问题”代替“课堂练习”,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预思——数学课堂的拓展平台
现行的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是前人早已发现了的真理,然而,教学中若仅仅照搬课本中的结论,而不去暴露结论的探索过程,或缺乏必要的引申与创新,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生硬地模仿,则必会抑制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讲授中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学生看作是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探索者,让他们自己思考“当今的数学”面临着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启发学生在弄清现有结论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进行“再发现”、“再思考”。这样,学习者不仅学到了真正的数学知识,而且领悟到数学处理问题的观点、思想和方法。
總之,预习本身就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份子,有了充分的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为今后的成功之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王明达《在自学辅导教学第七次全国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0年7月。
[3]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年4月。
[4]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编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