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拨
2015-10-21张春玲
张春玲
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知识、思维、心理),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运用诱导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研究,以突破障碍,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这就是点拨。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拨呢?以下是我的肤浅认识:
一、在学生思路阻隔、疑惑丛生时点拨,使其畅通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自己能想得通、说得清的自然不必教;学生通过努力仍想不通、说不清时,表明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希望解决困难的愿望非常迫切,这就是点拨的大好时机。
如图:“大正方形边长6厘米,小正方形边长3厘米,你能知道甲三角形面积比乙三角形面积大多少吗?”由于学生的常规思路是先寻求两个三角形面积,可又由于条件不足 而陷入僵局。这时,老师有意识地推出直角梯形“丙”(后写上),让同学们找找它与大小两个三角形的关系。这样一点拨,重新唤起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和信心,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时机点拨,不仅仅是方法的引导,更重要的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能诱发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发展。
二、在学生理解浅显、浅尝辄止时点拨,使其深刻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有些内容常常会一带而过,其实貌似理解并未读懂,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处。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运用点拨的艺术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后,书本有这么一句归纳性的话:分数化小数,一般要分子除以分母。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已经掌握了,觉得没有问题了,其实理解并未全面和深刻。此时点拨:这个“一般”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般”?不用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终于明白:分数化小数,除了分子除以分母外,还有别的方法(如先把分母化成10、100、1000……再化小数等)。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全面、深刻多了。
三、在学生认识错误、解题差错时点拨,使其明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错误,并暴露了出来,老师不能责怪学生。有了错误,了解了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使其正确。
如学生在求比值和化简比时,容易将概念张冠李戴、彼此混淆而出现错误,诸如化简比的结果为3之类。这时,教师只要从比的定义和比值的意义上稍加点拨,便可使学生明白其错误之处,从而明确概念的本质特征。对于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在很多时候,教师都不需要重复讲解一遍,只要在其“要穴”一点,就可使学生“顿悟”。
四、在学生思路偏离、背道而驰时点拨,使其明晰
当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时,难免会走上岔道。这时,如果教师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远,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负效。因此,教师独到的点拨在这里应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力求“放得开,收得拢”。
例如,在学习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后,教材上有一题:125×88。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首先要“拆数”)。一时间学生的探究热情十分高涨:有把125拆成“25×5”的,有把88拆成“8+80”的,有把88拆成“ll×8”的,有把88拆成“44×2”的,还有把88拆成“87+1”、“86+2”……课堂看似思维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偏离了方向。这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安静,并在“简便”二字下作上两个重点符号,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点拨。“哦——”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下子找到了简便算法:125×8×11、125×(80+8)。
在课堂上采用“点拨”的教学艺术,除了要找准“点拨”的时机外,还要把握“点拨”的“落脚点”,使“点拨”到位。
1.在知识的衔接处点拨。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所以应对准它们的衔接处进行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问题自然地进行迁移,使新课顺利展开。
2.在知识的重点处点拨。
重点是指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教师要针对重点设计出关键性的问题,巧妙地点拨,诱导学生探究解决矛盾的办法,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3.在知識的难点处点拨。
难点是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点,也是学生认识水平与抽象复杂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找准难点在何处,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4.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点拨。
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教给学生“点金术”——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做的精要点拨,也应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知识的获取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点石成金”,善于运用“点拨”这一“绝活”——教学艺术,做到“一针见血”,使学生“茅塞顿开”。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