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2015-10-21朱长财
朱长财
千百年来人,人们一直视教师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相当长的时间,还把教书看做是下九流的职业。然而可喜的是,教师们却从没有轻视过自己。尽管地位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于是就发明了代表师道尊严的戒尺、教鞭和高高在上的三尺讲台。于是,我国那些意蕴丰厚、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 在威严的戒尺中,在学生们的瑟瑟中,在不解与不懈中,都变成了颤抖的符号。高高的讲台,变成了教师们指点江山的空中楼阁。
显而易见,教师的这种“传道者”的角色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品味优美的文学语言,体会语言文字营造的种种美妙的意境,这是语文教师们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育家 、诗人和杂文家刘国正先生说过:“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学生,学生也推动老师,老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由此可见要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习的热情,就要从教师的角色谈起。
当好语文教师,首先得是个好演员。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尤其是那些内涵深厚,意蕴丰富的文章,要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其情趣、神韵,教师必须得是个好演员。因为只有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语言去拨动学生,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一下那种静美的、富有浪漫气息的意境时,我在课堂上就变成了一位话剧演员。从演员的角度分析词语的含义,然后又从演员演技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表达这种情感的方法。由于分析与表达都到位,这节课可以说是向学生做到了零距离“表演”,从而充分的感染了学生,启发了学生。这堂课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象美,而且连朗读能力也提升了一个高度,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演员”依靠一流的表演技艺打动观众,师“演”生“观”,或是师“演”生“仿”,虽然学生动情,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但是依然走不出我教你学的老套路。课上得轰轰烈烈,但观众依然是观众,教与学双方做不到和谐的交流,师只能引学生,学生没法推动老师,所以课堂上的教师只能唱独角戏。这样的状况当然是与课标精神相悖。由此可见,教师演员这一角色是有局限性的。
要想寻求新的突破,还要从课标谈起。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去理解,去思考、去感悟,形成自己的觀点、思想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那种模糊的、混乱的观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师生携手再进一步走向文章的深处。
由此可见,当好语文教师除了是位好演员之外,还要做一位主持人。
主持人的种类很多,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做一档谈话类的节目主持人。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和谐的交流,引导、推动学生谈出自己对文章的认识、体会和独特的感悟,教师不会灌输也不会指责。有时学生的谈话还能擦亮教师思想的火花。师生如同共吃一桌大餐,饭菜里的酸甜苦辣咸,让学生用自己的舌头去品出个中滋味,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推动教师,课堂上其乐融融,如沐春风。而且这样的课堂还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如:在教《雨之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随便谈谈对文章的体会、认识。其中有的学生,找出了“一旦”、“便”、“更加”等词语,有理有据的说出这样更能表达出雨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主持人这个角色,确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跳动起来了,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汁液。
任何事物的作用都不是绝对的,主持人的时间一长,我发现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们与教师的平等对话意识增强了,对文章优美的意境的感悟加深了,但是朗读水平不仅下降了,而且积极性也退去了,这不仅又使我陷入了深思。
其实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多元的。课堂上,可以作为主持人引领学生去探索、品味。而学生们某些文学素质的提高,还必须由教师作为演员去传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在做主持人的同时,他们还兼有演员、传道的多重身份。只有这样,才能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独特体验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