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及改进分析

2015-10-21姚元富

科技与企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灾害评价研究

姚元富

【摘要】地质灾害评价对于制定灾害防治规划、指导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地质环境的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地质灾害风险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阐述了地质灾害评价的定义及主要特征,地质灾害的构成和基本要素,并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进展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价;现状;改进措施

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概念虽然早已被提出,但是在近年来才被运用于地质灾害的评价和治理工作中。由于认知和管理水平有限,目前在面对地质灾害时,只有通过调用有限的资源和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还十分不足,因此,分析地质灾害的评价现状,改进评价机制,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1.概念及特性

1.1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所谓“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是指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根据区域地质条件背景、地质灾害触(诱)发因素及人类活动状况,对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时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损失所做出的各种分析与判断。它包括区域易发性评价(以基本地质条件的分析为主)、区域危险性评价(在易发性基础上考虑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和区域风险性评价(在危险性基础上考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回顾国内外地质灾害区域评价,尤其是滑坡灾害区域评价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普遍性。地质灾害是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地质活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形态不断变化和地质活动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地质灾害将不断的发生。

(2)不确定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到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其虽然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是随机的,并且所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造成的损失大小是不确定的。

1.2地质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

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主要由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要素决定。

(1)危险性要素。危险性要素是指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以及对地质灾害各种活动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害性程度,确定地质灾害活动的密度、强度(规模)发生率(发展速率)以及可能造成危害区的位置、范围。

(2)易损性要素。易损性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可恢复能力。易损性受到人口密度、人居环境、财产密度、资源种类、环境脆性等几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当灾害发生地区人口和财产密度越高、环境脆性越大、人居环境和资源环境对于灾害的抵御能力越弱,则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1.3风险评价的概念

风险评价是对灾害、损害等不期望事件发生的几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大小进行描述和定量的系统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的程度进行描述的系统过程。风险评价可以进行风险界定和排序,为风险治理工作提供基础工作。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风险采取降低或规避等措施的风险管理过程。

1.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和服务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灾种可以分为单灾种风险评价和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价。单灾种风险评价的评价方法和过程都比较简单,且所涉及的要素比较单一。多灾种风险综合评价较之于单灾种风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较复杂、涉及要素较多,需要将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进行对比得到综合风险程度。(2)根据评价的范围可以分为点评价、面评价、区域评价三种类型。点评价的评价范围一般是几十平方公里之内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其行政范围一般是指几个乡或一个县;面评价的评价范围是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千平方公里的自然区域或社会经济区域,其行政范围包括一个县到几个县;区域评价的评价范围达几万到几百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涵盖了几个省甚至全国区域,属于大面积灾害评价。

2.地质灾害评价的现状

地质灾害风险研究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时间较早、经验较丰富,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隨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地质灾害风险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但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国外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开始的较早,于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了风险评估与相关理论方法的研究。1970年-1973年,美国对加利福尼亚州的10种自然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并得出灾害损失值。并且对各县建立灾害预测模型,估算了包括洪水、地震、台风在内的9种自然灾害的期望损失。针对地质灾害的研究,美国专门成立了灾害研究专门委员会,将地质灾害研究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制定了减灾十年计划。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也加大了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工作的投入,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减灾和救助活动之中。近年来,地质灾害风险得到广泛关注,张梁、罗元华等对于地质风险的构成和特性进行研究;刘希林对于云南省和四川省的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并提出了评估模型。

3.地质灾害评价的改进措施

3.1转变思想方法。由于现阶段各种评价方法均具有较大的人为性,很多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用的评价模型还不够先进合理,于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完善上,致使地质灾害的研究工作缺乏与事物间的联系和协调。然而,思考问题的整体性是解决方案更加贴近现实的前提与保证,因此,关于发展途径要加大思想方法上的转变,要从整体来思考问题,不仅仅是数学模型上。针对具体情况,对受灾区进行绿化和生态重建。

3.2明确评判标准。目前,我国对于地质灾害评价的标准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灾害评价的要求。因此,根据灾害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我国由于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也是常有发生。国家就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煤区的采煤量进行严格的设定,从而保证不会由于采煤过度而发生地质灾害。同时,针对还未发生地质灾害的采空区,煤区内部要建立灾害监测点。通过建立灾害监测点,对采空区的情况进行监控,从而有效的判断周围地区是否合适继续开采,以及是否需要进行灾害的防治工作。同时,煤区要建立相关的监督小组,小组中既包括有经验的设计人员还包括相关的管理人员,从而保证监督的有效和及时

3.3提高对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重视程度。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对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重视程度不够,如,将滑坡灾害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而不区分各类滑坡的差异性;输入数据只简单地照搬二维地形图数据,忽视了对其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校验;对评价结果进行的审视和提炼不够等。无论采用何种预测方法,在进行评价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和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考虑发生灾害的原因所在,并谨慎选择危险性评价的输入数据。

4.结束语

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价和管理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和研究。我国地质灾害风险防治要结合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和研究管理水平的现状,借助先进技术来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梁波.浅析我国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应对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182-183.

猜你喜欢

灾害评价研究
灾害肆虐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