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相关问题

2015-10-21程宝根

科技与企业 2015年3期

程宝根

【摘要】本文在分析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现有防护条件的基础上,对该院三年间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布分散,年均有效剂量均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但是介入放射岗位的个人剂量明显偏高。建议进一步加强放射卫生执法力度,关注介入人员的剂量水平,切实保护好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个人剂量

在医疗机构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面临着电离辐射照射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应该格外重视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这也是对医疗机构辐射防护水平有效评价的前提之一。只有有效地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才能更為有效对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尤其是对突发放射事故而言,个人剂量计对事故剂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主要对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今后做好医疗机构放射人员的安全防护起到一定帮助。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调查对象为某医疗机构中的影像诊断、核医学、介入治疗、放射治疗等涉及辐射防护问题科室的工作人员,并分析统计相关人员的剂量监测结果。其中,上述各个科室的测量人数分别为167、23,41、78,其中,女性为68人,男性为241人。

1.2方法

在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进行个人剂量测量,通过国际较为常用的测量热释光剂量的方法进行,得出的结果则表示个人剂量当量Hp。这种方法中,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在左胸前(防护衣外)佩戴个人剂量计,一年不间断地进行四次监测,在每个监测周期中保证三个月的时间,测量则是都使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并且分析连续三年的监测结果。测得的个人剂量当量则是通过校正剂量仪读数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所得,其中,年有效剂量则用一年中的四次监测结果累加后的值表示,单位为mSv/a;累加群体分组Ei中人的监测次数i与对应年有效剂量 Ei的乘积,就可以得到集体有效剂量(SE)。

1.3统计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要求,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有效剂量限值为5年内平均20mSv/a,且其中任一年不超过50 mSv。综合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实际操作过程及防护条件的特点,可以得到上述涉及到的四个放射科室的个人剂量情况,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进行一定的分层处理,这里是设定标准限值的1/10和1/4两个界限(即2mSv和5mSv)。所以,在进行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析中,个人剂量当量Hp用中位数M表示则是因为其呈现为非正态分布状态的原因,用P75和P25来表示其离散的状况。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这里设定的水准值采用α=0.05,Kruskal-Wallis秩在组间进行比较和检验。另外,还进行χ2检验,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处理。

1.4质量控制分析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前应该获得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且得到国家计量部门的计量认证资格或CNAS实验室资质认定。在监测过程中每年定期对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进行检定校准,并定期进行期间核查及参加实验室间比对等工作,这样能够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控性。其中,对于剂量计号码标签应要求进行唯一性标识,并安排专人负责,做好剂量计的及时收发工作,及时进行检测处理。

2、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2.1三年个人剂量当量监测情况

在这三年间,对于某医疗机构相关放射工作人员的有效剂量水平进行处理,实际检测达到458人次,通过统计分析处理,在结合国家的标准限值基础上,个人年均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21~0.38mSv/a,满足标准的要求。进行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可以得到人均剂量当量差异,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H=9.78,P<0.05;人均剂量当量的秩相关检验,r =10.21,P<0.05,这表明人均剂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2年度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对这三年间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个人有效剂量水平进行分析可知,一共检测458人次,经过比较相关的多组独立样本以及相关的剂量检验,年均个人有效剂量水平差异的结果为H=7.98,P< 0.05,则说明具有统计意义。然后进行扩展t检验,在这样的两两比较中,得到介入放射科的数据则明显要高于其他科室,其中,影像诊断组和放射治疗组相比,结果为t=10.875,P>0.05,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影像诊断组低于核医学组,其中,t=0.87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工作岗位的年均有效剂量频数分布

对于工作岗位年均剂量频数进行分析,其中,合并小于2mSv/a的分布频数最多,大于2mSv/a小于5mSv/a的较少,大于5mSv/a分布频数最少。这样可以得到,大约占到89%的检测人数为年均有效量小于2mSv/a的放射工作人员。然后,对于不同岗位的年均有效剂量分布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到χ2=6.75,P<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在进行多组的两两比较重,相比于其他组,介入放射组年均剂量具有明显的统计意义,高于其他三组,χ2=7.65,P<0.05/3。另外,相比于放射治疗组和影像诊断组,核医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χ2=7.87,P< 0.05/3;相比于放射治疗组,影像诊断诊断组较高,其中,χ2=1.21,P >0.05/3,无统计学意义。

3、结语与思考

通过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佩戴的剂量计,已及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目的就是监测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职业外照射剂量,以尽量避免工作过程中受到过量辐射的伤害。同时,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以及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状况能够通过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得到及时反映。最近监测发现,在不断深入的放射防护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在逐步降低。通过本文分析,该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的个人外照射剂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特点,符合我国现价段的整个医疗机构放射管理的特点。另外,在不同放射科室中,个人外照射剂量呈现较大差异,并且存在不同岗位的放射工作人员中。比如,介入放射科室工作人员具有相对最高的个人剂量,核医学科室也比较高,但放射治疗科和影像诊断科室中存在较小的差异性。在大剂量的分布人数方面,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在介入放射科室呈现最高,其次为核医学科室,而放射治疗科室、影像诊断科室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说明,应该把重点工作放在介入放射科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辐射问题中,不断加强医疗工作者的防护放射意识,重点进行介入放射治疗人员的防护管理工作,从而开展有效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张小乐,布敬双,李舟等.贵州省2010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1).

[2]路鹤晴,沈耀芳,陈丽芳等.上海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