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作业设计 落实减负增效

2015-10-21叶佳芳

素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动手词语课文

叶佳芳

摘要:传统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机械,忽略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发展。新课标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本文从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两方面进行探索实践,以求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字:优化设计 减负 增效

一、重视课堂作业,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眼神,它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知识,及时反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试提出:

1.说一说,提高交际水平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除了教材每单元的口语交际外,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捕捉契机,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去年的树》课文结尾两句话: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这两句话颇为传神,尤其是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遐想。我将问题设置为(配伤感音乐):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你终于看到好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些什么?

学生很快将自己代入小鸟的角色,早已跟小鸟融为一体,同喜同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起情绪及内在动力需要,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2.画一画,再现文本情境

小学生善于进行观察和具象思维,针对这个特点,一些课文可以设計绘画式的作业,既帮助理解,又培养动手和想象能力。

《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的介绍是理解的难点。我请学生根据作者的文字,动手画一画。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提供意见,帮助修改。最后请画得好的同学上台板画并讲清楚图意。这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画,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重点,同时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演一演,激发创造能力

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故事情节性强,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演一演。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名著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教学时,我辅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让他们大胆想象创作,在竞争中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其中《将相和》的“剧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到位,表演丝丝入扣。在排演过程中,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造力等也都得提升。

4.写一写,培养再创技巧

小练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工具。应精心设计,使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儿童诗语言天真精粹,意境优美,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易于模仿。《我想》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儿童一连串的美妙幻想。学完后,我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两节小诗,学生的“作品”令我大开眼界。例如:

我想把耳朵

装在小鱼身上

听它们窃窃私语

听它们愉快地歌唱

听啊!听——

感受水底世界的自由欢畅。

……

孩子们的作品充满儿童式的新奇想象。我深受启发: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心理的小练笔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若能重视并精心利用,小练笔也能发挥大作用。

二、优化课后作业,落实减负增效

1.变个体型为合作型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将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学生互动型。“口语交际”和“展示台”等作业都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合作,有的甚至要持续一段时间。初始,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住址距离等情况将他们分组,布置提前准备。同学之间的精诚合作,课堂上所展示的成果远比个人汇报效果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协作。

家长合作型。在综合性学习这一过程中,布置作业时,我往往提倡家长共同参与,既增加亲子合作机会,又健全了反馈信息网络。通过合作,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能力;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家校协作的效果。

走出课堂型。我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触摸、感受”的方式完成课后作业。如教学四年级上册 “观察与发现”这一单元,我带领他们到校园内观察各种植物,以自己的眼睛发现、认识世界。这些作业受到学生青睐,作业质量和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2.变“一刀切”为“百花齐放”

为了便于批改、讲评,教师习惯“一刀切”布置相同的作业,个人认为在作业的设计时,应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

阶梯型,满足层次需求

进行词语教学时,我通常将词语作业设计为三个梯状

A、读词语,认准字形,正确工整地抄写2遍——巩固性作业,后进生;

B、抄写词语2遍并选择一两个词说一句话——夯实性作业,中等生;

C、抄写词语并选择3个以上词语写一段话——创造性作业,中上水平生;

如此设计有的放矢,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开放型,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善于拓展课后作业的空间,我坚持将作业分为“必做”与“选做”。例如学习了张籍的《秋思》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必做:背诵、默写古诗《秋思》;

选作:(1)《秋思》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起你的妙笔结合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2)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场景的异同,并写下来。

选做中一是进行写话和想象训练;一是学法的迁移,训练阅读能力。学生依自己能力和兴趣选择作业,既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又能满足不同个性的发展。

3.变“动笔”为“动口”和“动手”

“口头”作业是语文作业的有机补充,主要类型有:(1)背诵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2)学完了故事性课文后回家把故事讲给长辈或同伴听;(3)朗读、背诵课外精彩、优美的句段。坚持落实课外口头作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同时还能增加积累,锻炼语感。

“动手”作业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形式丰富多彩:(1)验证型。教学作文“第一次XX”之前,我让学生回家动手炒菜、缝衣服、洗碗等。有了动手实践的经历,他们“脑中有物,胸中有竹”,完成的习作不仅过程具体生动,还写出了真情实感。(2)搜集整理型。人教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单元,我布置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大自然中动物、植物等的生长,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通过办一期手抄报,学生提高了鉴别、分析能力。此外,排演课本剧;调查、采访等都是学生喜学乐做的实践性作业。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喜悦与发展,让我们的语文作业不断焕发出魅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动手词语课文
我也来动手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