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住区道路景观环境布置
2015-10-21牛冬
牛冬
摘要:居住区道路又是居民生活领域的扩展,需要住宅与街道功能上的联合,所以道路景观又具有静态的特征。文中针对寒地小城镇环境条件从道路景观、交通组织、道路空间环境及特殊气候因子下的道路环境布置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此来提升街区品质与环境质量。
关键词:住区道路;景观环境;交通组织;空间环境
一、住区道路环境特征
小城镇住区环境下的道路环境是室外景观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居住环境道路的设置分成不同的级别: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级道路和宅间小路等。道路的基本功能是交通,所以道路景观具有动态的特点。随着交通中人的运动,景观以序列方式展开。
二、住区道路景观环境设计
1.步行道路景观
一般位于住宅组团内部,承担内部步行交通功能和休闲活动功能。从景观上讲,步行路宜曲不宜直,以求得连续的道路空间变化。针对寒地小城镇的条件限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组团路道路宽可在3.5—4.0 米,向阳一侧有条件的可单侧加宽1-1.5 米,争取阳光,方便通行。
1.2 组团入口处应设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碑等。标志要有特色,易识别。
1.3 适当地段放宽铺装地面,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绿化、小品来控制,取得较强领域感,方便居民休息、交谈。
1.4 铺装新颖,可结合文化信息处理花色,材料以防滑、防冻为主。
2.车行道路景观
一般指居住级或小区级道路,以交通服务为主,要求道路景观具有连续性。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不把街道看成是建筑临街的前沿,而是由住宅围成一系列街景的空间或者说将街道看成是可以扩展成较宽阔的院子或广场。具体做法如下:
使住宅从建筑线后退,至少后退一个建筑的进深,使山墙暴露出来,后退的俞多,这个空间愈显得重要。街道两侧的住宅都后退便形成以道路为中心线的封闭空间。住宅与道路成一角度布置时,可以形成一系列封闭的空间。住宅在道路两侧成扇形布置时,从一个方向看去是一系列后退的山墙,从另一个方向看去则是一系列长的立面,逐渐向后消失。将平行的住宅与道路成一角度布置,从空间看时,道路像是在矩形的对角线上通过,一侧是后退的建筑正面,另一侧则是后退的山墙。(5)(6)运动感太强,不能重复太多使用。在曲线道路两侧围合布置,形成理想的花园住宅空间。
2.2 住宅不应与运动的、多噪声和多灰尘的空间在一起,而应与安静、静止的空间相结合。所以设计时注意小区路的“通而不畅”。
2.3 考虑小城镇居住区的经济及人流,主路旁的人行道可只设一侧,让出一侧来搞绿化。
三、住区道路交通组织布置
1.人车共存系统
针对C·佩里的“人车分流”交通组织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970年在荷兰的德尔福特首先出现“人车共存”的道路形式,并于1976年将其列入荷兰的道路交通法规,并附有设计准则,其对欧洲各国产生巨大影响。考虑我国小城镇情况,在居住区内保持人车共存是适宜的。具体做法如下:
1.1 将道路按功能划分主次,在道路断面上对车行道和步行道的宽度、高差、铺地材料、小品等进行处理,使其符合交通流量和生活活动的不同要求。
1.2 在道路线型规划上防止外界车辆穿行,道路主体的平面线形可有以下几种:蛇行型;路宽收缩型;曲折、移位矩形型;道路封闭型;路宽变化型。
1.3 道路的边缘或中间左右交错种植树木,从而产生不易进入的氛围,以减少不必要的车辆进入。
1.4 道路铺设采用不同的颜色与材质,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引起驾驶者注意,以减速行驶。
1.5道路的起伏能够限制车辆运行速度,提供不同寻常的景观视角,但起伏要求一段较长的线路,过短的道路上制造起伏容易造成危险。
2.步行系统
鼓励寒地人们步行外出做近距离的活动。步行系统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步行系统的布置应贯穿于社区内部的各个活动空间,提高步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2.2 应有无障碍通道和适当的遮阳遮雨的设施,将铺地设计与种植和遮光结构结合在一起,以避免眩光和不需要的热量。
2.3 路边有夜间照明,每隔一段距离应有休息场地,内设座椅、小品等设施,有树荫和阳光等自然环境。
2.4 考虑小城镇居住区的经济及人流,主路旁的人行道可只设一侧,让出一侧来搞绿化。
2.5 照顾人的抄近路心理行为,按照“顺而不穿”的原则认真处理。
四、住区道路空间环境布置
改善单调乏味的道路,创造丰富的交往空间层次,可大大增加住区的凝聚力和人情味。从线型角度考虑如下:
1.道路设计不应是单纯的线形,而应该是在线形上串起适当的点空间,甚至连接一定面空间,形成“道路—节点—小广场”相结合的丰富形态。
2.按需要设计为线形的道路,也要尽量避免通直,采用曲线变化形式,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不断更新视角,享受空间趣味。
3.住区内道路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结合住宅楼的入口、停车位、廊道等,扩展为院落空间,提供居民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场所,将道路空间变成了多义、含混的空间。
五、特殊气候因子下的道路环境布置
1.冬季积雪环境处理
1.1 经研究结果证明,在风吹雪的地方正是风速大的地方,而风速小的地方积雪最多。所以可通过合理布局,使主要的交通线位于连续吹雪区,减少清除积雪的压力。
1.2 在住宅阴面设置反射物将阳光反射到阴面道路,促进积雪融化。
1.3 充分利用雪资源进行文化景观创造。
2.风环境处理
测试结果表明,在平行于主导风向的行列式住宅内,由于狭管效应,风速可增加15%一30%。所以,寒地居住区道路主通道方向避免与主导风向平行,住宅也尽量采用围合或半围合的布置方式或减少主导风向入口,风口处布置复层绿化抗风。
六、结束语
住区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更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镇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构成区域文化表明现象背后的灵魂要素。充分挖掘现状要素,尊重气候条件,强调道路空间与人群行为的相互统一,会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寒地小城镇住区环境[5]。这对我国新农村环境建设有着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德懋. 《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英〕F·吉伯德等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
[3] JosephDe Chiara,Lee E.Koppelman《Time-saver Standards forSitePlanning》U.S.A.:McGraw-Hill BookCompany.1984.
[4]朱秀兰.北方城市住宅外环境气候设计.城市設计,2000,83-84.
[5]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9):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