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养护措施
2015-10-21薛卫辉
薛卫辉
【摘要】沥青路面的病害处治是公路养护部门的主要工作, 为使做到对症下药, 处治得当, 首先要了解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 然后进行分析, 提出处治方案。同时为减轻路面病害的发生, 要不断加大对路面的日常养护、季节性养护, 坚持早发现早处治的原则, 从而降低公路养护成本, 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本文分析了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的病害种类及产生原因,提出了一些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处治及养护措施。
【关键词】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措施;
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的处治非常重要,它能减少后期的大中修次数和费用,并能保证路面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服务能力。对沥青路面出现的裂缝、坑槽、松散、变形等常见病害,应针对病害的产生原因,并根据路面的结构类型、维修季节、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及时进行处治。
一、沥青路面的特性
沥青路面由于使用沥青做结合料, 增强了粒料之间的粘结力, 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性小、耐磨、噪音低、养护维修简便等优点, 因而被广泛应用。沥青路面属柔性路面, 面层抗拉强度较低, 其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基和基层的特性, 因而要求基层和土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对交通量较大的路段, 为使沥青路面具有较强的抗拉和抗疲劳性能, 宜设置相应较厚的面层。采用较薄的沥青面层时, 特别是在旧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合料补强层时, 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面层与下承层之间的粘结, 以防止水平力作用下而引起沥青面层的推挤、剥落等破坏。
二、公路沥青路面病害
沥青路面在车辆的长期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 会产生各种病害,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路面裂缝和基层的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强基、薄面、稳土基”是长寿命沥青路面所采用的结构之一。横向裂缝的产生与路基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路基稳定性越差,横向裂缝则越多。要从根本解决沥青路面的裂缝病害,需更注重路面的结构层设计。结构底层是结构的破坏源,因此结构底层及层间结合的设计及施工尤为重要。比如某高速公路试验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均在6兆帕以上(标准要求:标准养护条件下水泥稳定类基层的7天龄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在3兆帕至4兆帕),没有产生明显反射裂缝。在相同的路面结构和交通荷载作用下,半填半挖路段的裂缝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填方路段,最后为挖方路段。由此可知,这些横向裂缝的产生与路基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路基稳定性越差,横向裂缝则越多。
2.车辙。路面在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下, 由于路面的磨损、路基和基层的进一步压实、沉陷, 特别在高温季节, 路面沿行车轮迹产生纵向带状凹槽, 在车道横断面方向上出现W形或U形的车辙;另一方面基层强度不足, 水稳性不良, 使基层局部下沉造成车辙。
3.拥包:沥青路面中沥青含量过多、粘度和软化点偏低,矿料级配不良, 細料偏多, 致使面层材料自身的高温抗剪强度不足, 在行车作用下产生拥包;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 水分滞留于基层, 或基层浮土过多, 或透层沥青洒布不合要求等原因, 影响面层和基层之间的结合, 在行车水平力的作用下, 使路面产生推移而形成局部不规则隆起的变形;由于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性不好, 使基层松软在行车作用下, 形成局部拥包。
三、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处治及养护措施
1.治路病害先治水。要保证公路工程、养护质量,首先必须先处理好水,故而公路扩建、改造工程的设计必将排水防护工程作为整个工程设计的重点之一,使地下水不得渗泡路基,地表水不渗透路面。在日常的路面养护中,应加强对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的养护,路肩与路面衔接应平顺,及时排除路肩、路面积水,这样才能使路基路面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使路基路面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
2.路基进行施工时要注意先将原地表层的建筑垃圾、松散的填土等杂物清除干净。施工时做好路基的排水工作。需在路基的两侧均设置排水沟,以防止雨水的浸泡。填土时必须由道路中间向两边进行填筑,且保证一定的横坡。如遇雨天应停止施工,雨后要及时疏通干净路槽的积水,从而保证路基的填土含水量和密实度。对于基层的平整要严格控制,面层建筑浇灌前要用直尺对基层平整度进行检测,平整度差的路段应事先予以整平。
3.拥包的修补工艺,第一,属于施工时操作不慎将沥青漏洒在路面上形成的拥包,将拥包除去即可。第二,因面层沥青用量过多或细集料集中而产生较严重拥包,或路面连续多次出现拥包且面积较大,但路面基层仍属稳定,则应用机械或人工将拥包全部除去,并低于路表面约10mm。扫尽碎屑、杂物及粉尘后用热沥青混合料重做面层。第三,因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使面层与基层间结合不良而被推移变形造成的拥包,应把拥包连同面层挖除,将水分晾晒干,或用水稳定性较好的材料更换已变形的基层,再重做面层。第四,由于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定性不好, 使基层松软而导致的拥包,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如土基中含有淤泥,还应将淤泥彻底挖除,换填新料并夯实。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路段,应采取措施引出地下水并在基层下面加铺水稳定性好的材料,最后重做面层。
4.裂缝:对于缝宽在5mm以内的裂缝, 先清除缝中杂物和灰尘, 用稠度较低预热好的沥青或乳化沥青灌入缝内, 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 随机撒一层石屑或粗砂, 并扫匀、捣实。对于缝宽在5mm以上的裂缝,将裂缝内的杂物、灰尘清除干净, 用拌好的沥青砂或细粒式混合料填入缝隙中, 并捣实。对于大面积的网裂, 如基层强度尚好, 可选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或者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对于土基和基层水稳性差强度低出现的严重龟裂, 可采用补强设计, 先做好土基和基层, 然后重做面层。
5.养护。当公路表面的水侵入路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的底部时,在动压水冲刷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就会剥落成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现象的发生。此时,若不加处理,路面强度降低,甚至出现坑槽。对于路表轻微泛油,表面石子仍外露的路段,可简单或不作处理;对于因局部施工质量差等引起水损坏且出坑槽等破坏的,则宜按坑槽修补方法处理。经验证明应因地制宜的从原材料、施工到通车后的整个过程采取措施做好防油措施,如果不能严格控制,都可能诱引路面泛油的发生。
6.加强公路养护的预警检测,在公路路面病害检查主要以实况目测为主,辅以必要的高倍望远镜、机驳船等检测手段。第一,对照公路桥梁基础数据库逐一核查并复核桥梁类型、结构、现状等参数;第二,对可能影响桥梁技术参数变化和通行安全的隐患进行实物拍照和详细病害记录及处理建议;第三,对重点路段通行桥梁,特别是列入危桥库的四、五类桥梁病害或安全隐患变化进行详细观测和记录备案,一旦发现影响桥梁安全和车辆通行安全现象,迅速采取必要的限制通行,并按规定上报市公路处、区交通运输局。比如针对近期国内连续发生了几起桥梁垮塌事故,按照省公路局、市公路处关于加强公路桥梁安全管理的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某局迅速召集局桥梁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由分管养护和安全工作的副局长牵头,局养护中心、计划科参与,局桥梁养护工程师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次桥梁技术状况和安全隐患定期排查活动。
沥青路面的病害处治是公路养护部门的主要工作, 为使做到对症下药, 处治得当, 首先要了解路面病害产生的原因, 然后进行分析, 提出处治方案。同时为减轻路面病害的发生, 要不断加大对路面的日常养护、季节性养护, 坚持早发现早处治的原则, 从而降低公路养护成本, 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
参考文献:
[1]孙禾,等.辽宁省公路沥青路面病害特点及养护对策的研究[J].北方交通,2011.
[2]贺侯平.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第17 期.
[3]权德芳,对加快公路建设的探讨[J]. 广西交通科技,201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