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之我见
2015-10-21王明雷
王明雷
【摘 要】文章就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作为总起,浅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意义,并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策略做出论述。以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党通过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指导的重要纲领。党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政治、等六个原则。建立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重心指导思想,逐渐完成全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十八大以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成为时代主题。所以,探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全面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三个代表”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既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法的内涵就是事物发展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同一性不但推动事物发展,还阻碍事物的发展。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矛盾的辩证法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在社会里任意一个人都和周围的人或事物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对立和统一,对立统一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所以任意事物都处在一个矛盾的社会中。
社会主义的社会不是一个完全统一的社会,其中也有许多的对立和矛盾。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社会矛盾推动发展的。和其他社会矛盾相比较,社会主义的矛盾都是非抵抗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进行调整。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矛盾。人民内部产生的矛盾都是经过“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在不断进行,将消极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转化为积极向上能促进社会变革的因素,进而使人民内部的矛盾逐渐得到改善。所以,马克思理论中“和諧对立”的相关理论是相当重要的。
社会主义和谐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尽管和谐社会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差异,但是其中的矛盾差异都是不能以单一的形式出现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调适性的社会。其可以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矛盾差异,用党的成功经验制定一个正确的指导路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种社会制度,实现对矛盾差异的解决,从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2.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意义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人类思想进步的深度剖析,也是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高度发展。矛盾出现必然也会不断推进社会的变动进步,究其本质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逐渐减少人民民族的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中指出“社会各要素之间普遍存在联系,各事物之间形成对立统一的规律,这充分的表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个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是经过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结合共同努力得来的。所以,现阶段应建立和谐社会要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出发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基本国情,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进一步的推动发展。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都逐步的为后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铺垫,从十三大的“三步走”计划,到十五大提出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制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纲领中,甚至到“十八大”的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都明确的以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经过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令。所以,做出相应的多种政策调整,坚持社会主义的纲领,进一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另一方面,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对共产党的执政方针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主要是依靠党的抉择,共产党结合了在执政经验和社会主义理念,不断地对执政策略进行完善。执政策略只有在不断的完善改革中才能有效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的发展。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一个“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口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的为人民服务,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可以为全国上下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践策略
3.1改善民生状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而当前的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中的重点问题。党在十八大提出:要加强社会的建设,就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至今,党都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作出一系列的改善措施。要做到改善民生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3.1.1关注国民教育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越来越影响着国家在国际中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我国当前形势下,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受教育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农村及贫穷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较落后,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国家和党要为人民的受教育机会提供保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3.1.2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旦就业得不到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就得不到保障。党在十八大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党和政府应当积极进行策略转变,鼓励公民创业,为就业提供保证;调节市场就业机制,转变公民就业意识;实施积极的鼓励政策,为难就业的公民提供基础自保资金;大力培养公民的知识技能,为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竞争具有一技之长;完善就业体系,重点为民生做实在有意义的事。
3.1.3增加公民收入
增加居民的收入也是“十八大”重点解决的一大民生问题。只有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逐渐减少贫富不均的现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顺利进行。所以,社会应当不断提高普通公民在劳动报酬中取得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可以为公民收入提供一点保障。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应当深切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为公民生活增加收入。
3.1.4建立健全医疗制度
注意公民身体健康,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是公民的幸福。一个健全的医疗卫生制度就是对公民的健康情况负责,是落实履行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党和国家应当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的满足人们群众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小康社会提供基础保障。
3.2关注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规律是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一切生物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它是主观意识不为转移的对象,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控制的。故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就必须提倡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地球近年来已经出现多种生态告急,诸如臭氧层的淡化、海水上涨、冰川融化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只有用人民的的力量,一起保护环境,才能给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结束语
理想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党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不仅为人民的生活建设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更是党不断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科]
【参考文献】
[1]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