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业工程存在问题及发展状况
2015-10-21崔月驰
崔月驰
【摘 要】工业工程在我国已有一段很长的发展过程,在实际生产制造中也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以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为基拙,对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另外,在对工业工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拙上,总结研究了工业工程在我国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工业工程;发展;现状;问题
1.工业工程概述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综合了管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统计学等多门学科,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第三产业。工业工程的定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确定的定义。目前,在所有工业工程的定义中只有美国工业工程师协会于1995年制定并修改的定义被广泛采纳,它指出工业工程是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人、资源、能源、信息与设备等进行综合性设计、完善以及设置的技术,采用工业工程技术再结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某些技术知识,能够实现对整个生产系统的综合设计、评价与预测。
2.发展现状及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人工业工程技术。引人工业工程学科以后,我国工业生产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可谓脱胎换骨。但是从目前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在我国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工业工程技术不能灵活掌握应用,企业的整个生产和经济系统出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2)采用工业工程的企业效益不高,生产产品综合性结构不合理,环境适应性上存在欠缺。(3)国内对于工业工程的运用大部分还处于“摹仿”状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特色。同时,企业运营无明确战略,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欠缺,工业工程技术与管理脱节。(4)企业、政府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不规范。
3.解决问题的策略
3.1工业工程的应用要特别强调整条产业链的整体优化
工业工程的使用应该着眼整体,从整个生产系统到每一条产业链,再到每条产业链的每个单元,再到每个单元的各个细节。生产系统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是相关联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某个环节不能代表整个系统。因此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出发进行考虑。目前,为工业工程的使用建立一个统一、科学、合理的的规划与布局,明确应用战略和目标是工业工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
3.2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加强自身研究,努力突破创新
在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工业工程的灵魂,灵活运用,然后自己再进行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工业工程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工业工程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已经非常完善,进行创新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企业在今后的生产运作中要注重创新,在内部成立专门的工业工程项目研究部门,专门负责工业工程的相关事项。
3.3把握方向與趋势,与国际接轨
工业工程始于美国,后被日本、德国引用并获得较大进步,在我国只有30多年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掌握工业工程,我国要不断向国外具有先进工业工程技术的国家学习,提升整体水平,将工业工程技术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有所突破,逐渐缩小与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
4.工业工程发展趋势
工业工程和我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融合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与新科学,并逐渐形成现代工业工程体系。纵观现代工业工程的整个体系,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业的应用,而是开始向第三产业、农业转移,功能性更强,系统性也更加突出,相比传统工业工程有了较大进步。今后,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工程将与系统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系统的结合更加紧密,相互贯通。尤其是将工业工程与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结合产生的现代生产制造信息系统,对生产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产生重要保障作用。同时,智能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对生产系统进行投资分析、决策分析以及生产计划安排等,能够保证快速、准确地生产出客户需要的产品。
(2)工业工程对生产成本、效率以及质量的研究将更加深人,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将更加严格。另外,对生产环境比如车间温度、噪音、湿度等空间条件的研究和控制也将突破传统,利用这些生产“软件”提高生产效率。
(3)传统工业工程的内容和技术将发生很大改变,必将与运筹学、生产计划等应用新学科结合使用,提高工业工程的研究水平。未来工业工程将遵循运筹学、系统工程、生产计划等学科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研究深人到生产系统的每个环节和操作,争取从整体上提高生产系统的效率,增强功能。
5.结语
目前,我国在工业工程的应用和研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工业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将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除了工业制造还将对第三产业、农业等产生强大的促进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韩强胜.浅谈工业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3(27).
[2]蔺宇,齐二石,史英杰.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及其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f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