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素描教学与素质教育如何结合的体会

2015-10-21杨萌

学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静物物象素描

杨萌

绘画是一种被定格的记忆。相对而言,素描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渗透在各种表现形式之中,是造型的支撑元素。作为最直接的造型手段,它以简朴的形式表现客观物象和内心体验,关注对艺术本质的诉求。“素描”是研究造型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创作草图、素材收集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造型艺术领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之一,素描一般泛指用绘画工具所作的单色画。纵观艺术史,素描的魅力源于它的单纯的美感,一种秩序,一切感性认识的源头。美术创作者通过素描的手段,把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表现于纸上作为自己与事物的一座桥梁,是主客观之间一种默契与认同,是一种内心的语言和秩序。

在美术高考学生的眼里,他们所看到的基础素描教学不是全面的,却可以是深切的。但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又是怎么样呢?他们往往缺少生动性和感知力,缺少感性的表达,苟求表面,作品深度不够。那么这种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想,这存在一个感知与技能的关系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把素描作为一门单纯的教学内容来理解,其纯粹性和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对于中学美术中素描基础课的教学,往往面对的是一个早已安排好的素描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对素描绘画技法的掌握,遵循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经过严格的专题训练来完成由简单静物组合到复杂形体及头像的描摹。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形成机械的、主观的、概念的、习惯性的认识物象的毛病,这是极可悲的现象。而怎样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则是需要传授技法的同时再慢慢引导的。

首先,应该使学生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感受,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世界。陌生的、新鲜的事物摆放可以改变学生固定的套路与思维模式,给他们习惯性的思维造成一个障碍,形成一个陌生感,建立一个新的视觉刺激。面对特殊的对象和布置,学生经验中的套路不灵了,惯性的思维解决不了新的问题,只能从自己的感觉寻找新的理解。由此他们会开发一个更大的世界,试着用其他的素描语言去表现它们。

在一次素描静物课上,我让学生在教学楼附近找一些感兴趣的废旧东西。有的学生在施工的工地附近找到了废竹筐,有的找到了破木板,有的找到了橡胶皮盆和电线……这样一组由不同质感、不同形状的物体组合成新鲜、陌生的静物就形成了。学生面对这样的视觉感受,再加上可以自由组合的背景和琢磨不定的光线,再用习惯性的表现方法可能就不行了。于是不同学生凭自己的感受运用多种手段和多种想法去尽情地感受物象、表现物象。在这组静物中我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刻画局部,把不同质感充分地表现出来。尤其是物体暗部不能用过去习惯“虚”的做法表现。竹筐上每一片竹子、木版上不同纹理、橡胶皮盆上的破旧质感等等,都有它的个性,让学生认真地研究它们不同的形。这样过去的直线起稿,被动的一层一层涂明暗关系就很难表现出来这些形体。于是,顺着每一个起伏找形体,依靠明暗找形与形之间的前后关系,这样对物体的主动性就表现出来了。加上从窗外射到物体上的光线,要求学生必须捕捉到最生动的一瞬间的整体感受,这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也非常自然地融入了大的宏观之中。

其次,在素描教学中,有些物象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比如:头像写生、肖像写生等,单靠模特陌生的、奇怪的动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摆脱惯性的方法,重新讓他们认识物象,新的观察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是这样一个方法:先用直线画出大的整体形状,然后用直线画出每个形体的形状。不管是弧线、圆线都要一点点用直线去接近它。稿起完后,从物体的暗部画起,一遍遍地接近物体的明暗关系。由于是逐步地接近物体明暗,因此对局部的刻画也就越来越缺乏新鲜感,使局部总是停留在表面效果上,很难更深刻地了解它、表现它,这样画出来的物体只能是“被动”地接近它,大的形体也就缺少了生动感,缺乏了艺术的感染力。我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袋子里放一个洋娃娃,不让学生看到袋子里的东西,只让他用手触摸,而另一只手在白纸上画出所感受到的物体。这样他手所触摸到的只是每个形体的起伏,画时就不能像以往那样用直线把整体分割成无数形体,把每个形体再一点点接近物体。现在只能非常直接地描绘出他所感受到的起伏,画纸上表现出来的每个形体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向连锁一样环环相扣。通过这个实验我想让学生明白:一个物体是由无数个起伏构成的,它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直接的”凭自己对形体的感受去认识。在训练中,我让学生用眼睛去“触摸”它,凭眼睛把所看到的每个形体用最直接、最便利的方法画出来。“见圆画圆,见方画方”“看体画形”,在画形中为了表现“体”,适当地运用明暗。这样不管是画形、涂明暗都主动去描绘形体,从而非常主动地去接近它并超越它。眼睛对形体也始终充满新鲜感,在作画时要“心中有整体,入手在局部”。

再次,通过每个学生认识物象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立的绘画特色。同样一个物体让不同作者去描绘,会出现不同感觉的物象来,原因是个体的感受不同。但它的前提是打破概念性的习惯方法,让每个人相信自己的直觉,“直接性”地认识物象。

最后,让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体现出创意的意识。传统素描观导致了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只有按部就班经过层层训练,在高考之前才能进行创作。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进行学习。其实不然,对于一个模特,一组静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所反映到每个人的白纸上所呈现的作品构图、黑白关系、正负空间所抽象出来的几何形应该是非常完美的,这种完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在视觉上应该是非常平衡的。对生活细节的偏爱,不去过多主观处理或者整理形象,而是让客观对象通过自身的繁简、疏密、黑白等诸因素呈现出自己的构图来,用形象本身推进画面构成。在素描训练中让学生都要意识到画出来的素描不只是一张作业,要有作品意识、创作和构成意识,这样才能符合高考日益追求素质选拔的题型变化,也让学生高度重视物体周围的特定环境。

此外,在素描教学中还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杰出的艺术作品,体会其成熟而经验丰富的处理手法。适当的临摹是素描教学必需的重要过程。在技法训练之外对于自然规律、艺用解剖、透视学、材料技巧、造型艺术史等方面的了解将提升我们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素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摆脱观念性的东西,尊重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回到重新认识“物象”中去。

(责编 张宇)

猜你喜欢

静物物象素描
初夏素描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静物写生
素描
凡·高的早期素描
怎样写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