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

2015-10-21卢宇

速读·中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阶段

卢宇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贵州地处三线腹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此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四川、陕西而居全国第三位。贵州三线建设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同时在建设三线的过程中贵州人民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回顾历史展望未來,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关键词:贵州三线建设;阶段;影响意义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阶段

三线建设主要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从1964年6月到1968年是三线建设的起步阶段;从1969年到1972年是三线建设的全面铺开阶段;从1973年到1978年是三线建设的收缩配套阶段。所谓“三线”,是按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划分为三条线,沿海和沿边疆的省、自治区为一线,作为全国战略大后方的内地为三线,即“大三线”。“大三线”大致是以甘肃省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的区域,其范围包括川、贵、滇、陕、甘、青、宁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豫、鄂、湘、晋四省的西部地区,共约3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乃,可分为两大片:一是包括川、贵、滇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二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而一、二线的腹地则俗称“小三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提出,航空工业建设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来建设自己的战略后方。自1964年开始,全国各地大批技术骨干、科研专家,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从繁华的大城市出发,带着满腔热血和无限忠诚,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背负着光荣的使命挺进大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的航空三线建设由此展开。其中以四川中部平原和贵州地区数量最多,企业规模最大。

二、贵州三线建设的成就及深远影响

历时十余年的贵州三线建设,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投资,由于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援以及广大三线建设者们扎根深山,艰苦创业,也由于贵州各级领导及各族人民的巨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初步建立起了工业基地。1964—1976年,全省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8.93亿元,新增固定资产54.24亿元,相当于1950—1963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的3.49倍。初步形成了以资源为依托,以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食品、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已基本形成从科研、设计到试制,从元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等方面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他工业部门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贵州工业布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偏集于省会贵阳一地,变成了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的基本格局,初步建成了以六盘水、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市为中心的一批新兴工业基地。在三线建设中形成的贵州工业体系,尤其是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在当前西部大开发以及贵州高科技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系统,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三线建设期间,川黔、贵昆、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建设完备,基本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成“十”字型的铁路干线,贯穿全省联通全国,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铁路的交通枢纽,大大贵州通往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北的时间。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而且也提高了贵州在西南及全国的战略地位,对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加强贵州与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巩固国防,保卫西南边疆等等,极具战略意义。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一大批现代化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内迁并派遣技术人员,给贵州带来了大批学者、专家、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先进的科技设备。据统计,仅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就有技术人员3万余人,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6000多人。其中,有些高级专家、学者,从事计算机、微电子和航天、航空等高科技研究,先后攻克高能物理研究的粒子加速对撞机中的几个重要部件,开发医用直线加速器,卫星信号接收无线系统,程控电话交换设备,汽车高效启动电机、汽车插接等技术难关,制造了许多上天、入地、下海的高科技产品,曾荣获国家、部委及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奖400多项,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之,五路科技大军成为了开创贵州经济建设新局面、促进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广大三线建设者们发扬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精神,为贵州三线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扎根贵州的三线人为国家建设事业“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激励贵州广大干部群众为振兴贵州,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财富。大西南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一部气吞山河的史诗,是一曲改天换地慷慨激扬的宏伟交响乐,是祖国强盛履历中重要的一步,它对中国西部,对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关于二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历史经验[A].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刘有源.贵州三线军工企业成长中的管理变革[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4]郑谦.大备战[A].新中国要事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涂娅莉.三线军转民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贵阳:贵州

大学,2008.

[7]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8]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9]劳晗.贵州三线建设始末[J].贵州档案史料,2001,(2):69-77.

[10]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风暖鸟声醉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规划人生
口诀记忆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不规则动词
三推进器护航拖轮下水设计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中国医改大事记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阶段